《綠會指數》團體標準制修訂專家討論會正式召開,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部署、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關于會展業綠色發展的精神,從完善綠色標準的角度來開展綠色標準體系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2021年3月18日,中國綠發會團體標準研發管理中心正式召開“《綠會指數》團體標準制修訂專家討論會”。

此次會議由中國綠發會副秘書長馬勇主持。會議著重針對如何改進2019年發布的首部《綠會指數》(Green Meeting Index)團體標準(以下簡稱:《綠會指數》),就如何指引會議綠色發展,設立可量化的評價指標等方面進行了研討。碳阻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歐陽成,南方周末全媒體服務中心資深經理朱奇瑞,美國會展業委員會注冊會展師呂雨陽等專家,中國綠發會副秘書長熊昱彤、王豁,綠會專項基金吳道源、王維、蘇三等環境從業人士作為嘉賓出席會議,另有數千人線上參加了本次會議。

會議上,中國綠發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周晉峰對新版《綠會指數》修訂工作從三方面進行了指導。周晉峰強調,作為中國首部綠色會議方面的全國團體標準,《綠會指數》在碳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保護、海洋污染和塑料污染減少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們還需要一個詳細可量化的指標,將其貫徹在日常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形式中。二是《綠會指數》的升級目標是推動它更廣泛的使用,我們要盡快整理清單,擴大自愿承諾參與的機構。三是我們要推動《綠會指數》向國家標準、國際標準邁進,具體來推動環境保護工作。他強調,一則綠會指數要做成一個更加專業的科學的可執行的標準;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更緊密緊緊的扣住工作實踐中的需要,緊緊的扣住如何能夠最大的改變我們今天的現狀,為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系列目標的達成來做出我們的貢獻。

會議上,中國綠發會團體標準研發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對前后兩版《綠會指數》的制訂目標、進展、方向、基礎內容、原則等內容進行了介紹。中國綠發會標準中心工作人員在主旨報告表示,根據中國產業調研網關于《2020-2026年會議市場深度調查研究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公開資料表示,我國每年舉辦會議高達幾千萬場,參加會議人數上億之多,會議帶來的交通、餐飲、住宿等相關行業產值幾千億元,年均增長幅度在20%左右。但會議業蓬勃發展的情形下,帶來與之相對應的是嚴重的資源浪費,例如舉辦會議或者活動中使用的各種報告材料、交通、食宿、能源等資源,而造成的環境沖擊則包括空氣污染、溫室氣體排放、垃圾,以及紙張、塑料、食物等資源的消耗。因此,減少會議和活動帶來的環境影響和碳足跡,已經是關乎全球共建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

與會的專家、一線代表一一對第一版《綠會指數》進行了詳細點評,并在第二版《綠會指數》草稿的基礎上給出了專業建議。歐陽成表示,從碳排放的角度,交通和住宿可能占到會議的80%以上,因此要加大交通、住宿的權重,同時,建議對綠色會議進行等級化設計,引導更多機構參與綠會指數的評價評級。朱奇瑞則從對社會的影響和傳播方面表示,與會者的教育和科普應該不僅僅限于生物多樣性,可以擴大科普范圍。同時,對會議做到可復制,要跟參評機構建立可溝通的橋梁,提升其辦會意識。呂雨陽則從全球綠色會議、會展標準的建設情況,綠色行動的三原則(Reduce, Reuse, Recycle)、綠會指數的流程化管理等方面給予了建議。熊昱彤強調,要把定量和定性有機結合,使得綠會指數實際操作性友好、可復制、可延續,另外還可以打造綠色會議榜單,以鼓勵更多的環境友好辦會實踐。

值得關注的是,《綠會指數》全國團體標準(GMI)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標準。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尤其是在“碳中和”目標的歷史契機下,《綠會指數》標準也將不斷吸納新的內容,充實、完善自身,也希望有更多關注綠色發展與可持續領域的專家學者、會展組織方、一線從業人員等多利益相關方來共同關注并參與該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為切實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會議會展業的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