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廚師江湖:人情、產業和規范

鄉宴逐漸從過去由老師傅兼職,演變成了一條鄉村產業。市場產業化,讓很多人進入了這個行業。他們即使不是廚師,只要能夠接到生意、組織人手、提供包辦服務,也能經營下去。不過,隨著鄉宴市場擴大、鄉村廚師增加,一些行業亂象也逐漸顯現,最嚴重的是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因此,市場亟待規范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黃劍

兩口大鐵鍋冒著騰騰熱氣,楊國龍兩手抄起臉盆,把菜抖進去,熱油鍋滋滋響起來,姜蔥蒜末下鍋后,熱烈鮮香的氣味立刻在這個臨時搭建的棚子里漫開。

灶臺僅占據棚子的一角,旁邊是放菜的三層鐵架、切菜裝盤的工作臺、用木板和塑料凳子搭的平臺,碗碟和餐盤整整齊齊地碼放在上面,還有幾個不銹鋼桶,里面悶著煮熟的魚、豬肘和排骨。

臨近中午,洗菜的流水聲、刀斬砧板的鈍擊聲、冷菜碟入托盤的碰撞聲不絕于耳,廚棚里的每個人都在緊張忙碌地為一場農村喪宴做準備。在四川省都江堰市,人們稱鄉宴為壩壩宴。

大鍋炒菜分量大,一鍋能炒二十盤,尋常的鍋鏟不夠用,需一柄長勺加一個平底大水瓢。楊國龍一手拿勺,一手拿瓢,不停地翻炒,出菜時一瓢一瓢地往臉盆里盛。菜剛盛好,馬上就會被幫廚抬上工作臺,六七個阿姨圍上來,迅速分盤,再裝入托盤。

等到下葬的親屬隊伍從山上下來,打長牌和麻將的賓客收好牌局,坐滿桌席,就可以上菜了。阿姨們端著擺放五六個菜的托盤穿梭往返于廚棚和宴席之間,冷菜、炒菜、蒸菜、主食,22道菜依次上桌,從第一道菜到最后一道菜,時間不會超過半個小時。

在農村,舉辦鄉宴是非常普遍的人情往來,喜事要慶祝,喪事需幫扶。人生一世,婚喪嫁娶,喜怒哀樂,凝縮在一場場鄉宴之中,這是中國農村的煙火底色。只要以熟人網絡維系的鄉土社會一直存在,鄉宴就不會消失。

宋興園叔爺爺過世了,他的父親請來做鄉廚的朋友,在村子里辦了一場喪宴

隨著農村生活發生變化,鄉宴的形式近年來也不斷改變,做鄉宴的人逐漸從一種身份,演變為一份職業,一個行業。原本的人情市場被行業規范與現代產業模式沖擊,有人順勢而動,爭得一席之地,有人難以適應,離開鄉宴江湖。

從飯店回鄉的廚師

清晨6點鐘,運送蔬菜的貨車駛進了胥家鎮檬梓村的村道,在靠近油菜花田的空地上停穩,楊國龍和兄弟楊國虎已經等候在一旁。菜不用再挑選,直接卸貨搬進廚棚,合作多年的老貨源,彼此都知道對方的行事,蔬菜必然是凌晨兩點多新收上來的,保證新鮮、足量。供貨商心里明白,長期建立的信任,一朝不慎就會被打破,不敢拿生意來糊弄。

喪宴籌備得急,兩天前主家家里的老人過世,托朋友請了楊國龍兄弟承辦宴席,第二天雙方就定好了桌數、菜品、價格和場地,第三天老人下葬,舉辦喪宴,時間安排得停停當當。

本地的壩壩宴通常有固定的菜式,兼顧紅油、清湯,老少咸宜。喪宴照例是22碟菜,做得相對樸素,喜宴做26碟或28碟,擺盤更加精致、講究,會放上修飾的雕花。傳統的“九大碗”都為蒸菜,目前還廣泛保留的是蒸肉、咸甜燒白,雞鴨牛羊肘子另有其他的做法,以保證口味的豐富。

楊國龍和楊國虎從早上開始忙,一直到午后宴席散去,洗凈鍋碗瓢盆,把桌椅板凳、餐廚用具裝上貨車拉回倉庫,這一單生意才算是完成了。鄉村廚師對手臂力量要求高,每樣菜重十幾斤至幾十斤,廚師要切菜、搬運、翻炒、燉煮,往往做兩天宴席就要休息兩天。

楊家兄弟在都江堰市胥家鎮做了15年鄉村廚師,二人打小就在飯店學廚,學成留在飯店做廚師。鄉間壩壩宴多,他們偶然會被熟人介紹去幫忙,做過幾次后,楊國虎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