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語文骨干教師的反思
“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人文素養的提升難以數字化,這一潛移默化的過程也不能在短時間內外顯”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21期)
2020年6月,江蘇常州五年級小學生繆可馨留下的作文本,引起許多人對語文教學的反思。年近40的林祥在A市一所知名小學做了十幾年語文教師,他看過那張有教師批語的“《三打白骨精》讀后感”的照片?!罢Z文不是技術,是生命的折射,需要教師對學生整個生命的關心。我相信她(繆可馨)是一個挺有想法的孩子,我們應該具備理解這樣一個鮮活生命的能力?!?020年6月,他揮別公立學校,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從安穩中躍出,成為許多人難以理解的“逆行者”。體制內幸運兒和佼佼者換賽道的故事并不鮮見,我們更希望呈現一位語文骨干教師對多年來身在其中的主流教學體系的體認和反思。以下是林祥的口述。
主流教育的幸運兒
7月,我在B小學帶的最后一屆學生正式畢業。受疫情影響,那天沒有往年那樣盛大的畢業典禮。早上,在學校安排的一個統一時段,師生們各自在線上觀看了提前錄制的節目。很多同學發來他們和畢業證的合影。這是難忘的一學期,不僅因為疫情讓這學期完全在線上度過,也在于我在B小學的執教生涯在這個學期畫上了句號。
十幾年前從A市一所985高校畢業后,我留在了這座城市,成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大學里,我們浸潤在最先進的理論和話語體系中,但做老師是一件實踐性特別強的事,特別是面對一群十歲左右的孩子。如果說在大學學習是“為學日增”,在小學做老師就是“為道日損”。大學沒有教我們如何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教育孩子上,我必須學會如何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來教授?,F實比理論復雜、豐富得多,當然這種轉化不限于語文教育,我只是從一個很個體化的角度來體認這一點。
坦白說,我算是一個幸運兒。最開始的兩三年,為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我一直在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然后努力把握住了平臺提供的資源和機會。從適應教學生活到開始做級別更高的課,我逐漸邁向更高的展示平臺——入職幾年,我就在一次高規格的教學大賽中取得了最高獎項。那次比賽和賽前的備戰,于我是一場“蛻變”。之前,我也參加過一些規模較大的比賽,但壓力比起那次大賽不在一個量級。
賽場設在體育館,參賽的老師在舞臺中央上課,舞臺旁邊是幾人高的大幕。我在一邊上課,一邊是我的特寫鏡頭,任何微表情都會被捕捉并放大。學生是主辦方隨機安排的,課上我得接得住任何學生說出來的任何一句話,這不是背臺詞能搞定的,我必須真正吃透了這節課。除了參與課堂的班級,舞臺下還有十名左右的評委。再往后是烏泱泱的觀眾,幾百人,大多是各地前來觀摩學習的老師。
來參加比賽的課往往是一個省(市、自治區)的老師集體智慧的結晶。那堂課我和其他老師一起準備了幾個月。上臺前一晚,所有細節早已滾瓜爛熟,但我還是失眠了。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真正讓我放松下來的是某位老師的一句話,“課堂上,你的眼里只需要裝下這幾十個學生,評委、觀眾、上課的地點、學生之外人數的多寡,你都可以忽略?!币驗檫@堂課只為這幾十個孩子服務,只要孩子們在課堂上有收獲,別人怎么評價無所謂。也就是要放下名利心,回到課堂本身。
但名利緊跟著賽事的成功而來,榮譽和機會像雪球般越滾越大。眼前是一條早已被許多同行前輩驗證過的“康莊大道”:我可以繼續做課、申請課題、寫論文、出書、評特級、當正高,然后成為全國名師,名利雙收。
可也是從那年起,我陷入方向的迷惘——這是我想要的生活么?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真正應該做的是什么?
當素質教育成為另一種應試
頭幾年,我更多的還是在適應環境,也不具備反思的資本。那些源源不斷的機會和光環讓我覺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平臺認可了我,我可以在這套規則下風生水起。就像爬山,我沒有到山頂時,對山頂充滿了幻想,覺得到了山頂,是不是一切都會好起來??僧斘耀@得的越來越多,才意識到這些認可不能消解內心那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有一類名校的特點是考試成績好,另一類名校既有不錯的成績又以素質教育聞名。我所在的B校屬于后者,但這類學校也涉及成果展示。這種成果展示區別于單一的曬應試分數,卻又跟分數有相同之處——量化的標準和外顯的效果。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人文素養的提升難以量化,這一潛移默化的過程也不能在短時間內外顯。比如這幾年流行的思維導圖,這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工具,工具必然存在適不適合的問題。有些課文和書用得上,有些并不適用。思維導圖屬于一種相對淺層的展示,對高年級的學生,我們其實可以引導他們思考一些更深入的問題。
那是什么導致思維導圖泛濫呢?應展需求是一個重要原因,思維導圖往往圖文并茂,是展示整本書閱讀成果的絕佳工具。
我當時做了一些不同的嘗試。比如在傳統文化教學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這部分,課文、小報、思維導圖只是一種載體和工具,“人”才是本位。我就號召班上的孩子們每天記錄自己的一個善念,做沒做到都沒關系。如果我們從小就培育和保護這些善念,他們日后就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這種日記式的成果,需要時間和耐心去傾聽,沒法外化為讓你從班上路過就立馬能感受到的精美展示。這些小事會讓我很有成就感,但現實是成就感無法轉化為績效。
這種“應展教育”其實和應試教育一樣會助長水漲船高的焦慮。無論是前幾年小學生發表的某知名詩人的大數據分析報告、被瘋轉的華麗的小學生簡歷,還是最近小學生憑借研究基因和癌癥關系拿下科技大獎,這些展示性很強的新聞在“驚呆網友”的同時,也因那些站在后浪身后的前浪而受到爭議。其實,孩子對某個話題感興趣是非常值得鼓勵的,家長來主導操作復雜的部分,孩子哪怕只是打打下手也有好處;但如果把這種家長資源或者成人的參與當成孩子的成果,并熱衷于宣傳這樣的成果,就有問題了。
我承認,自己排斥應展教育的原因,除了不喜歡教育的功利性太強,也是自己確實不擅長。這種展示要做得好看,不是給孩子派工作就可以了,還需要通過與家長的長時間溝通來保證成果的順利輸出,非??简灷蠋熃M織學生和家長的能力,這的確是我做這類教學的一個短板??傊?,在一個崇尚應展教育的氛圍里,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按部就班的人更受益,對追求更多可能性的人沒那么友好。
夾縫之中
應展有如此多的規定動作,應試教育更不必說,這也是它們的共通點之一。舉個簡單的例子,考試的出題人一般是區里的教研員,教研員在出題時會參考全區的教研和學習形勢。為了應對考試,平時課堂上,我們老師必須照顧到每個知識點,很難有太多富余時間去做一些其他的教學探索。
事實上,很多時候“馴化”老師的是忙碌。在我們學校,老師人手不夠的情況下,通常一個蘿卜要顧不止一個坑。很多老師需要兼顧大量事務性工作,其中跟學生有關的只是一部分。
以我為例,如果未來幾年要評上正高職稱,按照考核要求,在完成課時之外,我還需要做展示課、參與課題、寫論文、出專著等等。任何一項都千頭萬緒,任何一項都不能空缺。那這些時間哪里來?其實就是擠壓掉了那些原本可以用來陪伴孩子的時間。
我很認同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在《課程與教師》一書里的關于教師處于兩難夾縫中的觀點(注:佐藤學提出,教師是包括兒童與成人、母性與父性、外行與專家、大眾與文人、學習者與教育者、實踐家與理論家、藝術家與科學家、百姓與官僚、從屬者與掌權者、凡人與圣人等等二元關系的中介)。我和身邊的老師就像是在走鋼絲,需要在各種關系間達成一種平衡,領導的要求與家長的希望、既定的教學任務和多樣的教育需求等等。這種平衡是很不容易形成的。
編制被一些人視作很重要的東西。只要沒有觸犯原則,有編制的老師可以在學校的“高墻”之內安穩地度過一生,這種穩定性也讓許多老師形成相對狹窄的生活圈。一些老師對教育有反思,也止于反思。所以,盡管一直狀態不好,但幾年前我從沒想過要離開。
當時也是機緣巧合,一個私立學校校長向我伸出橄欖枝,希望我能在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中,幫助他們構建一套有創新性的語文教育體系。在他的邀請下,我第一次參觀了一所主流教育之外的學校,有件小事讓我印象深刻。
參觀途中,我們恰好遇到防震演習。警鈴響后,所有人,哪怕是廚房的師傅們都往操場上跑。當我和校長跑到操場時,那里已經站滿了人。我們B校也有這種防震演習,一般到這個時候,領導就該上去講話了。我下意識問校長,“你不用上去講話嗎?”校長納悶,“講什么話?”我接著問,是不是可以繼續參觀。他說不可以,要等到警報解除后才行,如果我們提前走,孩子會覺得這只是場游戲。
他的話很觸動我,因為這場演習不是展示,他們也沒有敷衍,而是真的在思考孩子通過這件事能獲得什么。之前我在一種規則中生活了太久,陷入到一種努力“應付”的慣性中,我認為教育只是這樣。我會有苦悶和不愉快,可是不會有那么強烈的出去的意愿。當我真正看到外面還有很多人在做更有趣、更有想象力的教育嘗試時,當我真正受刺激時,我會反思另一種活法的意義。
毫無疑問,過去十幾年來,B校代表的一種教育體系培養和塑造了我,我的每一步成長都和它有關。雖然這套教研體系看起來中規中矩,但年輕老師能從前輩那里學到很多,它能保證年輕老師在最重要的起步階段受到規范有效的訓練,不至于走偏。
比如一個老師是否受過規范訓練,課堂上我們一眼就能分辨出來。這體現在很多細節里,教姿教態、教學語言是否干凈準確,教學內容是否符合特定年齡段的特點,對教學目標的尺度是否拿捏得當等等。這套相對成熟的教師培養機制,也是一些主攻教育創新的學校非??粗氐?,那些學校也許更寬松,但自由也應該建立在一套嚴謹的訓練基礎之上。
今年這樣的光景,有份安穩的工作也許比什么時候都重要,離開的風險是很大的。某種程度上說,我也算是在逆行了。我也明白,任何學校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畢竟我現在對新環境也不夠了解,多少會有一些濾鏡存在。其實我們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也許十年之后,我才有資格來反思出走的決定在理性上是否正確,但至少現在,我愿意去試一試。
(為保護采訪對象隱私,林祥為化名)
2021 年,南方周末打造大型閱讀推廣公益行動“閱讀新火種”,推出面向青少年、中學教師群體的多元化閱讀推廣舉措?,F設立“語你共進”專區,特邀請全國語文教育工作者參與共讀、共研、共學活動,一起讓閱讀流行起來。
歡迎廣大語文教師分享你們的訂報故事、教學感悟或閱讀寫作經驗,將文稿以附件形式發送到郵箱 nfzmread@126.com,郵件正文明確標注署名、手機、身份。我們將擇優在《南方周末》全媒體渠道發表,并為入選者贈送精美文創禮品。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