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監管教輔質量,別再讓師生同時做“無用功”了
學生的語文素養本來是通過大量的讀、寫實踐活動提高的,若翻來覆去地做大量的習題,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無益。練習冊占據了學生作業的“半壁江山”,也耗費了教師的大量時間、浸透了老師的大量心血。師生同時做了“無用功”,想想這事是挺可悲的。
責任編輯:溫翠玲
在一學校里,學生們在上語文課。
去基層學校聽課,在教室里隨手翻了翻部編版五年級語文配套練習冊,筆者吃了一驚:語文練習冊怎能這樣編?這不是一種誤導嗎?
練習冊16開本,厚達100多頁。每篇精讀課文都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課后練習”三個板塊,每課的練習內容都滿滿的3頁,每課的習題都有大量的課內閱讀內容——以文本為載體,翻來覆去地搞“十萬個為什么”。如,《落花生》一課的閱讀題:
1.父親為什么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做比較呢?是為了突出什么?你覺得花生有怎樣的品質?
2.說說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些內容?
3.桃子、石榴、蘋果與花生的相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
4.為什么說花生“果實埋在地里”“必須挖起來才知道”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5.父親引導孩子談花生,目的是什么?
……
不僅如此,每個單元都有閱讀專項突破、階段練習、單元知識梳理等綜合性復習。
新課程改革以來,在語文教學指導中,雖努力革除學習課文問“十萬個為什么”,摒棄把課文分析得“體無完膚”,倡導把“問答式”的教學,變為“板塊式”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但仍有一部分教師觀念難以更新,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時仍肢解文本,進行繁瑣的分析,學習每篇課文,都用2至3課時在文本里打轉轉。如果練習冊再如此編寫,學生學完課文之后,又得花費大量時間在課文中繞來繞去——做有關課文內容的瑣碎問答。豈不是使本來質量不高的課堂教學更加“雪上加霜”?
大部分教師更新了觀念,課堂不問“十萬個為什么”了,可練習冊上又開始問“十萬個為什么”了,如果課文學不“透”,很多時候這些習題很難應付。所以,練習冊這樣編,似乎在倒逼著教師的課堂再回到問“十萬個為什么”上。
這樣的練習冊無疑加重了師生的負擔。學校教輔材料的征訂嚴格執行“一科一輔”的政策,練習冊是在上級規定的教輔材料推薦目錄里選訂,經新華書店發行,隨著課本配套下發的,是每個學科唯一的一本合規的輔導資料。因此絕大部分學校,在常規考核細則中,對使用練習冊,都要求學生全做,教師全批。這也就是說,學生新課學完,得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做練習冊,老師還得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批,批完還得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評,講評完學生還得按老師指導的去改,改完老師還得復批。
學生的語文素養本來是通過大量的讀、寫實踐活動提高的,若翻來覆去地做大量的習題,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無益。練習冊占據了學生作業的“半壁江山”,也耗費了教師的大量時間、浸透了老師的大量心血。師生同時做了“無用功”,想想這事是挺可悲的。
這樣的練習設計違背了課標的精神。課標中強調,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課標明確地指出語文學習要淡化分析,強化閱讀,注重語用??纱罅孔鲞@些習題,哪有時間去讀書?又哪有時間去做語言運用方面的訓練呢?
而練習冊的質量如何?師生使用練習冊花了那么大的成本,是否達到了做作業應有的效果?有關部門很少去想。至于學校,似乎也不去多想。因為一到開學,“一輔”就隨同課本來了,學校只有收下的份,老師只有使用的份,基本沒有話語權。
所以,為了整體提高教學質量,呼吁有關部門要像監管課本質量那樣,監管“一輔”的編寫、出版、發行,精心打造有良心的“一輔”,嚴禁劣質的“一輔”流入學校,坑害孩子,折磨教師。再者,學校要引導教師使用教輔材料,運用批判性思維,不要只是“拿來”,要注意取舍,注意整理。教師要做資料的主人,不要做資料的奴隸。第三,還要大力倡導教師自己設計有針對性、典型性的作業。
(作者為基層教育管理者)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欄目期待您的來稿。投稿郵箱:nfzmreaders@163.com)
2021 年,南方周末打造大型閱讀推廣公益行動“閱讀新火種”,推出面向青少年、中學教師群體的多元化閱讀推廣舉措?,F設立“語你共進”專區,特邀請全國語文教育工作者參與共讀、共研、共學活動,一起讓閱讀流行起來。
歡迎廣大語文教師分享你們的訂報故事、教學感悟或閱讀寫作經驗,將文稿以附件形式發送到郵箱 nfzmread@126.com,郵件正文明確標注署名、手機、身份。我們將擇優在《南方周末》全媒體渠道發表,并為入選者贈送精美文創禮品。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