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閱卷老師談爭議滿分作文:
為了更高的分數,我們會準備很多名人名言給學生去背——我們也想讓學生看書,但有時他們真的沒時間。
為了減少偶然性,作文閱卷會設置避免誤差的機制。每篇作文都由兩位老師打分。如果兩位老師打分不匹配,分數相差超過8分,那么電腦會自動發給第三位老師。第三位老師改了以后,與哪位老師分數接近,就與之計算平均分。
這篇作文,如果我們一般老師去打分,應該會有42分以上,50-55分也都有可能。
故作高深的風氣不能開,這個文風不能倡導,否則學生沒有了自己的話,盡是一些艱深晦澀的引用。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20年8月2日,浙江《教學月刊》微信公眾號刊載了2020年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文中遍布“嚆矢”“孜孜矻矻”等生僻詞,海德格爾、卡爾維諾、麥金泰爾等名家穿梭其中。文章還配發2000年開始擔任浙江省高考語文作文閱卷大組組長的陳建新的點評,“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汛宋拇虺蓾M分恰如其分?!辈贿^,他不忘在點評末尾提醒,”其中的晦澀不希望同學模仿?!?/p>
這篇文章很快攪動輿論波瀾,當日,《教學月刊》公眾號便刪除了此文。
熱議的焦點,是這篇作文“配不配”打滿分。該文大量引用佶屈聱牙的詞匯和生僻典故,贊譽者稱該考生博文廣識,有思想深度。而抨擊者中,部分網民直呼“不知所云”,指摘該文堆砌典故、用語歐化、表意牽強,將其作為典范是將浙江語文教學引入歧途。更有激進者直指“侮辱了語文”。
作家馬伯庸在微博中評價:“考生本人的知識面和閱讀量,確實遠超同儕,這是很值得佩服的一點。問題是,沒這個必要?!痹谒磥?,作者完全沉迷在不可名狀的“高級感”中,犯了辭不配位的問題,“但是,真正的問題,出在閱卷老師身上”。
8月4日,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一位曾多次參加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的語文特級老師。他雖未參加今年的高考批卷,但始終關注、了解批卷的情況。在他的敘述中,我們或能一窺浙江省高考作文教育的教學路徑和導向。
以下是這位不愿具名的語文老師的自述:
2020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被指晦澀難懂,閱卷組長指得分“恰如其分”。
我和陳建新(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同在一些語文教育的微信群中。這件事發生后,群里討論非常熱烈。此前,群里從未圍繞一個問題,產生這樣持續三四日的討論。有些老師隨意地發表看法,有些老師發表長篇大論,還有些老師會轉來其他人的觀點。一開始,我們都還挺高興的,覺得這樣的討論是積極的,浙江的高考作文受到了很大的關注。
可是不久,風向有些變了。批評聲完全壓倒支持聲。在我們語文界,也有兩大陣營,有些人叫好——覺得文章切題,引用恰當,甚至能反映出考生廣博的知識面;有些人不叫好——覺得這樣晦澀的文章不應該成為一個范文的導向,講話比較極端一點的,甚至說要打零分。
現在,各種聲音都有,所以陳建新可能會面臨一些壓力。開頭兩天,陳建新會在群里說說自己的觀點,和他的點評意見差不多。但今天(8月4日),我看他就沒發言了。
很奇怪的是,現在沒有人說“這篇作文是我寫的”。以前滿分作文一流出來,馬上就有人前來認領,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不過這或許也是好事,我覺得這個考生如果站出來,壓力實在太大了。
“高考作文引用三巨頭”被冷落
這篇滿分作文里,引用的素材基本來自國外,或許有一定歷史因素。
我曾參加高考作文閱卷好幾年,那時也是陳建新做組長。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一開始非常反對套話。套話是什么?那時候(六七年前),學生引用的,都是我國古代名人的歷史典故,例如屈原、蘇軾、司馬光。閱卷組負責人看到有學生引用蘇軾、屈原、司馬遷,就很反感。我當時改卷,他們(指閱卷負責人)指出“高考作文引用三巨頭”(蘇軾、屈原、司馬遷),明確說引用這些的,不該打高分。
這些意見經由閱卷老師傳遞到省內各個學校。到了現在,國內名人的話,很少有好學生引用,即使引用,也是引用當代一些人的名言,而不會是古人的。
這無形中設置了一定的教學導向。為了更高的分數,我們會準備很多名人名言給學生去背——我們也想讓學生看書,但有時他們真的沒時間。發資料時,我們現在會避開國內的歷史典故,而會給學生印加繆之類的國外作家的名人名言——當然,不能說這位考生一定就沒看過(他引用的)那些書,他可能對哲學很感興趣,可能看過很多書。但(前述教學導向的)結果是,現在很多學生引用的名人名言都不那么有名,引用的人物可能在某一學術領域很有名,但對公眾來說是陌生的。
現在培訓機構也很多,機構老師也都會準備一些國外哲學家、心理學家的名句給學生背,教他們怎么運用,這些句子往往都很冷門。這又加劇了這一現象。改卷老師看到時可能產生錯覺,以為你看過很多書,寫得很高深。但其實考生不一定看過,而且那些素材可以挪用到不同的題目里,《生活在樹上》可以用,換到另一個題,或許也可以。
(注:南方周末記者查閱了13篇網絡上流出的浙江省2017-2019年高考語文高分作文,發現將西方哲學家、近現代作家作為引證材料最為常見。超半數作文中,出現奧古斯丁、克爾凱郭爾、黑塞、加繆、斯賓諾莎、黑格爾等西方哲學家的名字。有些是引用句子,有些僅僅是提及名字。而一些小眾的國內外專業領域人物,例如丹麥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中國近代女畫家潘玉良、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等人,也被部分考生用以論述自己的觀點。在這些高分文章中,將中國古人作為引證材料的文章僅有三篇。不過,在2019年的一篇高分作文中,仍有一名考生提及“高考作文引用三巨頭”,引用了司馬遷和蘇軾的相關素材。)
現在整體趨勢如此。老師改卷的時候不會查(被引用的)這句話是否正確,所以有些學生也可能生造一些話,然后加以某某人說。這個人到底有沒有說過呢?我們改卷時一般不會去查。我們主要看他所運用的這些話,能不能很好地證明這個論點。但這個話是不是這個人說的,如果不能確定,也只能不去深究。
壓力下的作文閱卷
主要是沒有查的渠道。改卷時,我們手機不能帶,字典也不能帶。其實很多時候,如果改卷老師不是很懂哲學,很多東西是沒法判斷的。有些老師不知道一些名句的出處,覺得考生高深莫測,可能給他打高分。還有些老師覺得這些東西莫名其妙,就會給打低分。這兩類老師可能都有。
我會叫學生不要超過四處引用。就好像這篇作文的作者,其實面臨很大的風險,他如果沒有碰到陳建新,如果第二名老師也打三十幾分,那就會一下少了二十多分。不得不承認的是,高考作文的閱卷,存在一定偶然。
改卷還有時間上的壓力,這也會導致一些偶然。
改卷是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十多天時間,每天從早上8點多改到12點,下午2點又改到5點半,而且要一直坐在那里盯著屏幕。以前改卷都是很重點的學校的老師去改,現在普遍情況是,很多中學老師都不想去。一般學校的老師以前沒去改過或者因為其他原因,可能就會去改卷。不過,改卷老師中,也有一批很喜歡改作文的人,每年都會去改作文。
我去改卷那幾年,一般第一天和第二天會改得很慢。第一天,往往大家聚在一起先討論,閱卷組抽樣出15份左右樣卷,然后打一個樣卷分供大家參考。但到后來越改越快了。為什么呢?因為數學等其他學科都已經改好,語文往往改得最慢,然后每組的組長就會拼命催大家改快一點。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作文改起來最慢,語文其他部分題組的人改好了,就會有人進來作文組。原來的一批人,還在一起討論過樣卷,有較為統一的評分標準,新進來的這批人評分標準可能就不太一樣。標準也會告知新來的人,但不像原來有那么多時間討論了。
每位老師改卷快慢也不一樣。有些人會改得很慢,有些人改得很快,10秒鐘改完一篇的老師也會有。不會對老師要求一定要改完多少,但會大概給一個量。當初,每天改完作文,小組長都會通知我今天改了多少篇,改了的作文分數。如果改得太慢,尤其到后面三四天,他會來催。電腦會統計我每天改的作文數量,打分的平均分,以及有效卷無效卷數量。
為了減少偶然性,作文閱卷會設置避免誤差的機制。比如,每篇作文都由兩位老師打分。如果兩位老師打分不匹配,分數相差超過8分,那么電腦會自動發給第三位老師。第三位老師改了以后,與哪位老師分數接近,就與之計算平均分。任何閱卷老師,都不會知道自己被分配的文章之前有沒有人改過,以及前面的老師打了幾分。這篇滿分作文,就是因為這樣,有了第三次的批改。
后來為什么會到組長的手上呢?作文閱卷組會有一個大組長,一個大組分為很多小組,每個小組有小組長。一般而言,有兩種情況會交由組長審核。第一種,組長會主動審核分數差距很大的作文。第二種,有些老師在改卷過程中發覺一些作文與眾不同,但自己無法把握它究竟是佳作還是劣作,便會把這篇作文推薦給組長,然后小組長可能會推薦給大組長,進行討論。
滿分,一定是大組長拍板的。
陳建新身為閱卷組組長,高考前,他會到很多學校做報告,也會做培訓。我聽過很多次他的講座,我個人的感覺是,他作為大學教授,講座跟中學老師比,語言上會有些平淡,不夠生動,有時有些照本宣科,難以喚起學生的興趣。但他的業務能力,我們沒有懷疑過。
選作范文,成為一種明顯的導向
在我的印象里,陳建新很強調扣住關鍵詞。例如,2014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題是:
門與路永遠相連,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它可以擋住你的腳步,也可以讓你走向世界。大學的門,一邊連接已知,一邊通向未知。學習、探索、創造是它的通行證。大學的路,從過去到未來,無數腳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淺,有的很深。綜合上述材料,結合你的所思所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這篇作文的關鍵詞是大學、門、路。很多考生會忽視寫大學,閱卷組負責人會和改卷老師們說,如果“大學”這個關鍵詞沒有,就不能打到50分以上。其實今年的這篇滿分作文,也有扣關鍵詞的痕跡,“落差”一詞出現了好幾次。
高考作文的教育,本質上還是一種應試教育。需要圍繞關鍵詞點題,需要引用素材,需要求穩。我總覺得,高考文章里還是要有“我”的存在,不一定是具體的事例,但可以多一點自己的語言和敘述。具體事例過多,則會讓文體顯得像記敘文,而記敘文在高考中是不占優勢的,因為不能和論述文一樣很好地點題。所以,雖然文體不限,實際上九成以上學生都會寫論述文,寫記敘文拿到高分的幾乎沒有。
這篇作文,如果我們一般老師去打分,應該會有42分以上,50-55分也都有可能。因為第一,我會覺得這位考生是個讀過點書的人才。第二,這篇文章從考試的角度而言,立意是準確的,考生至少圍繞著考試題目在寫作,他的引用都還是用來論證他的觀點。從這兩個角度來說,分數肯定要高于基本分。
至于是否給滿分,就是一個導向問題了。給滿分的話,大家就會覺得這篇文章是考場作文的典范,是值得學習的標桿,所以一般來說,老師不會給滿分。在我看來,滿分60分,兩個老師打了55分還是蠻準確的。
再退一步講,如果覺得惜才,可以打60分,但選范文不一定要選這篇。我一看到公眾號發布,就覺得肯定會引起很大爭論。因為就整體語文教學而言,我們肯定不會引導學生用歐化、晦澀難懂的語言去寫作。高考作文畢竟不是學術論文,學生把觀點說清楚就可以了。一旦把這篇作文作為范文,學生以后可能就會爭相效仿這樣的文風。
故作高深的風氣不能開,這個文風不能倡導,否則學生沒有了自己的話,盡是一些艱深晦澀的引用。你看,現在杜甫、李白、白居易都沒人用了,很多都用外國的。以前村上春樹還有人用用,現在用多了也不用了?,F在越來越趨向這次滿分作文的風格了,海德格爾、卡爾維諾、麥金泰爾。為什么有很多老師反感?因為這已經是很明顯的導向了。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