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城市的流動人口最幸福?
社會融合綜合排名第一的城市是濟南。合肥、泉州、珠海、哈爾濱分別在住房保障、隨遷子女教育、社會保障和衛生健康四個維度上做得最好。
超大城市和小城市都存在公共服務不足的現象,計劃單列市的融合程度最優,直轄市最低。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25日《南方周末》)
發自:濟南、珠海、泉州
責任編輯:張玥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下午五點半,濟南工地上的工人下班,一起坐著電瓶車返回姚家莊。
2021年3月初,國家衛生健康委流動人口服務中心發布《中國城市流動人口社會融合評估報告》(No.2)(下稱“報告”)。
這本267頁的報告顯示,社會融合綜合排名第一的城市是濟南。合肥、泉州、珠海、哈爾濱分別在住房保障、隨遷子女教育、社會保障和衛生健康四個維度上做得最好。
報告副主編、國家衛生健康委流動人口服務中心研究員劉金偉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數據來自原衛計委開展的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全國性統計年鑒和公報及政策文件。覆蓋分布于全國60個城市的18萬流動人口。
滿分100分,60個城市公共服務融合平均得分60.87,最低42.01分,最高73.65分。報告指出,被評估城市流動人口公共服務融合度普遍較低。
住房保障,合肥排第一
困擾外來人口的首要問題是住房。2012年,住建部發布《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把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口列為申請對象。
報告顯示,在60個樣本城市中,80%以上的流動人口靠個人獲得住房,其中租房占58%,買房占23%。由雇主提供免費住房的占7.7%,而住在由政府提供的廉價房、公租房的人數僅為0.8%。住房保障,是報告中四個維度里平均得分最低的。
住房保障方面,合肥排第一。據《合肥晚報》報道,合肥累計投入資金約36億元建設公租房11.93萬套,發放住房租賃補貼約6000萬元。重點對象為外來務工群體、新就業大學生及產業人才。
合肥規定,外來務工人口年滿18周歲、持有市區居住證;有完備的勞動合同且勞動剩余期限滿一年;在就業地所在區連續繳納社會保險18個月以上;本人及家庭成員在市區內無私有住房就可申請公租房。
外來務工者可在公租房和住房租賃補貼兩種保障方式中擇其一。公共租賃住房,須通過抽簽、搖號等方式確定資格和選房順序,且須由用人單位來租。租賃補貼,標準分別為300元/月一戶和200元/月一戶,連續領取期限不超過24個月。
報告中,住房保障排名最低的是臺州,外來人口不僅需要滿足擁有居住證、簽訂勞動合同至少一年,連續繳納社保6個月、直系親屬無住房等條件,還要持有專業技能證書,人均年收入須低于上年度市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對于超大城市來說,資源緊張,流動人口住房保障排名靠后,但保障手段更多元。如北京面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