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碳中和 | 中國建筑國際:綠色建造是環境要求,也是市場方向
綠色建筑技術成本過高是建筑行業綠色轉型的障礙之一。隨著國內老齡化加劇,人力資源成本會逐步上升,屆時裝配式建筑、建筑信息模型等綠色建筑科技的成本會下降,“制造+建造”模式是保護環境的要求,也是市場發展的必然。
《巴黎協定》規定了全球氣溫上漲至少控制在2℃的目標,即便這樣,也意味著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8%的脊椎動物面臨滅絕,玉米、小麥、水稻等糧食產量將減少,會有更多人陷入貧困。
作為耗能和污染大戶,建筑行業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在全球范圍內,超過40%的能源消耗和21%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于建筑業。據統計,我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約24億噸,是城市垃圾總量的40%。
行業問題聚集地,正是創新的誕生地。過去十年間,政府發布了一系列綠色建筑相關的政策文件,推動了住宅產業化、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認證的蓬勃發展。2016年住建部提出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50%以上;2020年7月,住建部等7部門印發《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要求到2022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到70%,裝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穩步提升。
1979年由國家建工總局(中建集團前身)在香港成立的中國建筑國際集團,在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至今已擁有6座裝配式建筑工廠,年產能超過135萬平方米;20年前便成立了環境部門,制定操作性強的施工環境指南,讓一線工人作業時有效降低環境影響;針對工程建設領域碳足跡、建筑垃圾等管理難題,企業搭建了可持續發展信息系統,實現公司所有項目環境信息數據化、可視化管理。
為細致了解中國建筑國際在綠色發展道路上的探索與創新,我們訪談了中國建筑國際首席信息官陳誠、中國建筑國際集團科技部助理總經理關軍、中國建筑國際可持續發展工作負責人潘嘉榮,以期為建筑企業綠色轉型提供參考和借鑒。
市場認可度是阻礙綠色建筑推廣的主要原因
南方周末:目前來看,建筑行業實現“碳中和”存在哪些困難?
中國建筑國際:第一,材料領域存在減排困難。目前建筑所需水泥、鋼材、混凝土等材料生產與加工過程含碳量非常高,及材料本身具備的壽命有限、無法循環使用,是降碳的難點。雖然出現不少綠色建材、輕建筑材料,但是只占供應鏈上很小的部分。例如,傳統施工工藝需要使用大量木頭模板,這種做法本身就不環保,最好替換成鋁模板,但目前供應鏈系統未必能支撐足夠的鋁模板供應。
第二,新建筑技術的推廣需要時間。建筑領域,新技術推廣須對應新標準的推廣,這取決于國家標準的提高和行業技術的提升。一方面,目前國家綠色建筑相關的標準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在很多地方尚沒有對建筑行業節能減排采取強制性規范;另一方面,一線員工的技術水平也會限制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比如我們現在經常用的BIM、MiC(組裝合成建筑法)技術,一般工人不會做,需要對一線員工進行專業培訓。整個行業慢慢累積經驗,才會把綠色建造方法形成一個體系。
第三,市場對于綠色技術的接受程度待提升。我們在香港做裝配式建筑已經有超過30年的歷史,但是在內地推動起來會有困難,這是由成本決定的。目前裝配式建筑單位成本高于傳統的施工工藝,一些業主沒辦法接受。承建商只能按照業主單位的要求實施建造,如果業主單位沒有減排追求,承建商則很難應用綠色建造技術。
“制造+建造”模式終會是建筑行業發展必然趨勢
南方周末:中國建筑國際三十多年前便大力研發裝配式建筑,這種前瞻性從何而來?
中國建筑國際:最初的驅動因素是市場。上世紀90年代的香港,城市化水平遠高于中國內地,土地、人力都很金貴,人工成本占了建筑成本將近一半。我們發現如果在內地建設工廠,將房子的模塊在內地生產好,運到香港組裝,成本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我們按照香港成熟的裝配式建筑標準,著手在深圳建造了第一座裝配式建筑工廠。
同時,隨著時間推移,裝配式建筑帶來的綠色價值也顯現出來,作為一家國際化的央企,我們更樂于推廣這種建造方式。如今,裝配式建筑工廠也從1座增加到了6座,已拓展到安徽、重慶、山東等地。
據公司內部工程師測算,相對于傳統的建筑方法,中國建筑國際的裝配式項目可將木材消耗減少80%,施工用水減少60%,施工噪音減少80%,施工垃圾減少80%,現場施工人員減少50%。
南方周末:中國建筑國際的綠色建筑技術目前達到了一個什么水平?
中國建筑國際:我們的組裝合成建筑法(MiC)建造技術目前是行業領先的,即在智能化、專業化的工廠生產好建筑物的組成元件,運送到施工現場時,每個模塊已經能夠達到精裝修入住前的程度。
2021年2月正式啟用的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最能體現我們在該領域的技術優勢。該項目是中央援建香港的一個“防疫醫院”,也是香港第一家運用組裝合成建筑法(MiC)技術建造負壓隔離病房的醫院。我們在4個月的極限工期中,用2個半月完成524個組裝建筑單元(MiC單元件)的制造,在1個月內完成現場安裝,基本上投產即可使用,打造了正常建設需3~4年的高品質防疫醫院。
我們在建造過程用到了DfMA(面向制造和裝配的設計)模塊化設計思路,并將VR、AR與建筑信息模型技術(BIM)結合,得以在設計階段就將機電、管線、內置裝飾等要素直接套嵌在MiC單元件模塊中,預先“看到”設計效果和各模塊內部狀態,使得建造更加精準,到現場“即裝即用”,大幅減少了建筑垃圾和資源消耗。
南方周末:這種綠色技術在未來是否可以推廣使用,有多大的應用前景?
中國建筑國際:目前在市場上真正能做到裝配式建筑技術成熟且先進的企業不多,“防疫醫院”的價值更多體現在頂尖綠色技術的應用上,體現的是央企的責任。從行業來說,成本仍是阻礙這種綠色技術推廣的因素。但是我們的工程師曾做過一個簡單的測算,隨著老齡化加劇,人力資源成本會逐步上升;當上升到一個階段后,建筑行業單位成本構成里,裝配式建筑等科技的成本優勢會逐步體現。因此“制造+建造”的模式是建筑行業保護環境的要求,也是市場發展的必然。
對環境影響的數字化管控是可持續運營的關鍵
南方周末:除了大力研發推廣綠色建筑技術,中國建筑國際還從哪些方面開展減排降污工作?
中國建筑國際:主要體現在我們將環境保護要求深刻嵌入公司運營,實現了公司工程項目建設、運營各環節環境影響的精確化、數字化管控。2015年我們著手籌備建立環境數據庫;2017年,正式建立了可持續發展云平臺,實現了設計、施工、建造各環節環境數據的精確管理。從數據可以看到公司的碳強度在持續遞減,我們也要求自己的環境績效不僅僅要超越自我,同時要爭取行業領先。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做好了環境管理:
打造一支專業化的數據收集團隊。不像用水、用電可以直接顯示在電子單上,工程項目涉及鋼筋、水泥、木材等多種材料,包括設計、生產、施工、安裝等眾多環節,環境數據的收集管理對人力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我們在每個項目上設置了專人,并定期培訓,主要負責追蹤、錄入項目全年的環境信息。
像上市公司的財報審計一樣,我們還邀請了第三方專業機構實施環境數據評估和審計。這在建筑行業是比較領先的做法,有效保證了環境數據的準確性,為我們持續、透明地提升環境績效打下了基礎。
落實一套標準化的環境施工指南。香港建筑業發達,環境管理標準成熟。我們來香港不久,便成立了安全環保部。根據建筑工程環境問題控制及改善經驗,制定了中建香港環境管理手冊,至今已經更新3個版本。手冊強調實操性流程和可量化結果,即便在數萬工人開工、工期長達數年的大型項目建設中也能夠對環境影響進行精確管控。
南方周末:未來在貢獻“碳中和”方面,中國建筑國際將有哪些動作?
中國建筑國際:2021年2月,香港特區政府宣布香港力爭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公司的可持續管理團隊目前在緊鑼密鼓地制定“碳中和”規劃路線圖。我們會結合香港、上海等城市的碳中和計劃,以及《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國別方案》,審慎制定我們的減碳目標和路線圖,并將于“十四五”期間公布。
此外,我們積極參與香港建造業議會“可持續建筑綠色金融認證計劃”,幫助建筑公司用較低的利率貸款,發展綠色建筑,以此推動建筑行業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