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美關系:稍有轉圜 寒意難消
責任編輯:張驕瀛
3月25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與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會晤,就共同關心的問題特別是土耳其購買俄羅斯S-400反導系統紛爭舉行磋商。這對爭吵4年多的北約伙伴因為拜登政府上臺而迎來一定程度的關系轉圜,但根本性分歧并未消除。雙邊關系的寒冷本質未有根本變化,預期很難完全回暖。
土耳其外交部稱,恰武什奧盧與布林肯討論了“居倫恐怖組織、分裂主義恐怖組織庫爾德工人黨及S-400問題”,但是,土方重申S-400軍購已完成接收,還埋怨無法從“盟友”那里采購到這類先進武器。盡管土方稱會談是“建設性”的,也打算在4月舉行阿富汗會議“作為多哈和談的補充”,顯示出其幫助美國擺脫阿富汗戰爭泥潭的意愿,但是,土美關系不可能因這次接觸而明顯改善。
土耳其自20世紀50年代加入北約后,一直扮演美國的中東橋頭堡及核心盟友角色,雙方關系在相當長時間里極其密切。但是,自2002年具有伊斯蘭主義背景的正義與發展黨執政后,土美關系日漸微妙起來,在某些具體問題上甚至直接反目,形成今天神離貌不合且齟齬不斷的狀態。
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原本想借道土耳其南下,但相關提案被土耳其議會否決,引發美國不快。此后,土耳其與美國和歐洲漸行漸遠,并表現出日益強烈的奧斯曼主義和伊斯蘭主義,逐步偏離美歐期待的方向。
2008年起,苦戀歐盟多年而遲遲不得加入的土耳其強化“東進南下”戰略,深度介入中東爭端和伊朗核危機,惡化了與美國另一個鐵桿盟友以色列的戰略關系,進一步引發美國不滿。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后,土耳其一度與美歐聯手試圖顛覆敘利亞政權,其戰機甚至在2015年11月擊落俄羅斯的蘇-24戰機。但是,歐盟和北約并沒有在俄土危機中向土耳其施以援手,反而有責怪其激化矛盾之意。這再次讓土耳其心生寒意。
2016年7月,土耳其發生未遂軍事政變。俄羅斯不計前嫌事先向土“通風報信”,還在第一時間支持埃爾多安政府,迅速結束對土耳其的經濟制裁轉而雪中送炭。埃爾多安政府指責長期流亡美國的前政治盟友居倫是政變幕后黑手,大規模清洗居倫分子,逼迫美國引渡居倫,甚至以間諜罪拘捕美國牧師布倫森。
這些摩擦導致當時的美國特朗普政府對土耳其成見日深,并對其實施制裁,加征部分關稅,誘發土耳其里拉出現雪崩式貶值,加劇經濟危機。美土反目也引發另一個后果:土耳其逐漸脫離顛覆敘利亞政權的多國聯盟,進而靠近俄羅斯與伊朗為首的什葉派陣營,共同推動阿斯塔納進程,削弱了美國在敘利亞戰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此外,為了遏制庫爾德分裂勢力的影響,土耳其三次出兵敘利亞北部,重創美國的反恐盟友庫爾德民兵,奪取大片土地并建立大面積的“安全區”。美國不想完全失去土耳其這個北約伙伴而強化戰略對手俄羅斯和伊朗的力量,被迫不斷妥協,也切實稍微緩和了兩國關系。
影響美土關系的另一障礙是軍購問題。土耳其經濟繁榮之時,曾期待通過強軍扮演地區超級大國角色。但是,美國和北約其他國家忌憚土耳其擁有太多先進武器,拒絕向其出售最先進的愛國者導彈,迫使土耳其轉向俄羅斯購置S-400防空反導系統。美國為此幾經交涉,但土耳其拒絕作出讓步。
美國和土耳其戰略訴求不同,彼此定位定性又相當負面且積怨較深,因此,雙邊關系難以出現實質性回暖和正?;?。當然,作為北約伙伴和中東事務利益攸關方,美土在某些領域和方面達成合作也是可以預料的。(浙江外國語學院環地中海研究院院長 馬曉霖)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