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或成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強大競爭對手
南都訊 記者程洋 近日,天眼查顯示,深圳市訊聯智付網絡有限公司(簡稱“訊聯智付”)發生工商變更,上海沃芮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上海沃芮歐”)從股東中退出,新增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為股東,持股比例100%。訊聯智付成為華為全資控股的子公司,意味著華為正式擁有了第三方支付牌照,成為繼小米之后第二家擁有支付牌照的手機廠商。
已有華為錢包,拿牌后或瞄準全場景消費金融業務
公開信息顯示,訊聯智付成立于2013年6月,注冊資本2億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王關榮。公司經營范圍含電子支付、互聯網支付、計算機技術服務、數據庫及計算機網絡服務、在線數據處理與交易業務、信息服務業務等。王關榮曾任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上海農商銀行副行長,還擔任證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總經理,上海富友支付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等多個職位。
此外,過往的歷史變更記錄顯示,聯訊智付手上的這張支付牌照,曾為中興通訊所擁有。2015年12月,中興發布旗下移動支付產品ZTE Pay,中文名為“中興付”,想借此布局支付領域,而后不到一年時間就放棄了這張支付牌照。隨后,上海沃芮歐接手,持牌四年后也選擇放棄。
打開華為手機,在應用程序的出廠配置上便有華為自己打造的“錢包”APP。進入錢包頁面,支付功能支持刷卡、付款碼、掃一掃等功能,在華為錢包的支付服務上,還提供保險、借錢、信用卡申請、手機POS、交通出行、手機充值等。
南都記者發現,華為通過錢包入口,已經串聯起用戶在衣食住行等領域的支付需求。同時,在華為錢包還提供華為用戶專屬的信用卡,以及“花幣”的支付方式,“花幣”由華為支付平臺發行并管理的,可以購買華為提供的多種虛擬數字商品,記者曾用花幣在華為音樂、游戲商城、華為視頻上購買商品服務。
事實上,華為早已開始布局支付領域,手機POS、花幣、Huawei Card——中信銀行、華為與銀聯共同推出的聯名信用卡便是佐證。同時在正式拿牌前,華為在2019年便與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金融科技研究合作備忘錄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數字貨幣風頭正勁的當下,華為率先在數字人民幣方面布局。去年10月,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一場新品發布會上表示,華為Mate40系列是全球首款支持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的智能手機。
余承東介紹,華為作為數字人民幣的參與者之一,參與了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規范制定,華為Mate40系列手機升級后的華為錢包,支持數字人民幣,帶來安全、便捷的支付新體驗,可控匿名保護、雙離線交易和萬物互聯的海量場景。
由此可見,華為在支付領域早有準備。在外界看來,華為此次正式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發力的不僅僅是支付業務,其背后還涉及整個金融服務生態系統的建設。由于華為擁有多元的產品線,涉及手機業務、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板塊,其支付業務可以拉通華為全場景的消費金融,或瞄準新的消費金融業務。
曾聲稱“華為不會去申請支付牌照”,如今正式布局
今年2月,便有媒體報道稱,華為已收購持牌支付機構訊聯智付,接管其相關公司職能,同時招聘大量支付業務相關崗位。
然而五年前,時任華為云服務部總裁的蘇杰前幾年多次對外聲稱,華為不會去申請支付牌照,一個企業應該有邊界意識。如今從華為的實際動作來看,已然對支付領域,乃至整個消費金融領域展開重要布局。
一名華為內部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估計會對終端業務有幫助,對于比如政企、云與計算、運營商等其它業務,貌似關系不大。
金融科技支付專家王蓬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華為一直在做基于自身C端產品,就是線下的商業挖潛,比如流量廣告、手機端分銷,這里面需要支付平臺,“就只要是面對C端,肯定是需要這方面的整個產業鏈”。
公開數據顯示,華為在國內擁有超2億用戶,具備天然的流量入口。而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后,以支付服務為支點,或將重點打造消費金融、現金貸等未來的業務方向。
此外,在外界看來,華為進入支付領域,后續或將成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強大競爭對手,而華為的這一布局,一方面避免了第三方交易的數據遭到競爭對手窺探,另一方面留存用戶數據及交易信息等,也可以為決策提供支持。
光大證券則認為,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很大,但份額基本被支付寶和財付通壟斷。隨著各互聯網頭部企業都著手打造自己的支付平臺,是否能撼動兩大巨頭地位尚未可知,但更多企業的加入必將使得支付領域競爭加劇。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