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巨人的思想引擎
在我們這里,企業思想家的標準有三:其一,有相對成熟、深邃且行之有效的一套企業運作與企業制度改革的思考;其二,他所在企業有較大的發展規模且發展邏輯清晰;其三,他的企業思考與企業運作符合歷史的方向,并終將在中國的企業史上留下一筆。
他們既是開始的一代,也是試驗的一代。讓我們把他們的思想進步看成是一個轉折點,過去是烏有之鄉,而未來則腳踏實地
企業家的思想價值
現在,我們將要陳述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企業家,而是有思想能力的企業家,我們設計了一個稍微有些別致的名詞:企業思想家。這意味著我們打算越過那些耀眼的財富數字,去體會企業家內心深處的風景,以及企業家內心風景之外更為開闊的思想史風景。
這當然是一項艱難的工作。讀懂一名企業家的財富故事本就一頭霧水,現在還要嘗試進入他們的思想世界,則更屬不易,何況,我們還打算在思想史的高度去閱讀企業家,這幾乎是一種學院性的深度研究了。
那么多企業家陳列在面前,他們的思想價值在哪里?
我們所了解的柳傳志、任正非、張瑞敏、李東生,他們都起步于國有體制,都試圖將自己管理的企業慢慢打造成以自然人產權為主體的現代企業,也似乎都有著不錯的政府背景,他們的市場遍及全球。他們管理的企業顯然與徹底壟斷的國有企業不同,他們的方法是自由競爭性質的,他們涉足的領域也屬于非壟斷行業。但他們與純粹意義上的私人企業有所不同,至少在企業的股權意義上,這些年他們一直在小心謹慎地碎步前進,他們生怕自己動作過大,將多年的積累喪失殆盡。
我們所了解的任志強、王石,他們在有些時候甚至不太像一名職業企業家,任志強有時候像一名學者,思考著他熱愛的市場問題和法治問題,王石則像一名行為藝術家,他的興趣似乎在高山峻嶺之間,在綿延的沙漠之中。有時候我們真的覺得任志強應該去做一名不錯的體制內經濟學家或法學家,王石應該去成為一名NGO的領袖。
我們所了解的魯冠球,他顯然得益于浙江人精于商業的傳統,他自己奉為經驗的原則,竟然是從來不與政府爭奪利益,政府做的他堅決不做。正是這種饒有趣味的差異化戰略,讓魯冠球一路順風順水,成為改革開放30年為數極少的長青型企業家。
我們所了解的陳東升,經濟學博士,董輔礽的高足,統領著泰康人壽、嘉德拍賣和宅急送三家公司,是國內為數極少的學院派企業家。他的工作一半是企業管理,一半則是對經濟、對歷史的深度思考。
我們所了解的田溯寧,激情飛揚的海歸學者,本是在亞信這樣的私人企業里游刃有余,卻熱衷于中國國有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他用8年的時間,將自由競爭和國際化企業方法引入中國電信領域,卻不料最終被傳統體制排擠,最后成了網通的局外人。而今天,網通似乎已經消失,田溯寧8年的奮斗,究竟帶給中國企業什么樣的意義,的確值得總結。
我們所了解的劉永行,一個真正的私人企業家,但卻擁有眾多紅色冠冕,他是人大代表,又是納稅大戶,這確保他能在關鍵時刻躲過政府調控之手。
而馬云,這個互聯網上的紅人,真正將中國電子商務引入正途的企業家,本是在一個完全競爭的領域高歌猛進,卻贏得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