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語課》:一種直達人性的簡單“語言”
他與其他納粹黨徒之間的對話,充滿了“希特勒萬歲”之類的高亢言語,但他與吉勒交流時,才變成一個具有正常情感的人類,吉勒所創造的最簡單的人類的核心詞匯——吃、喝、面包、愛——與一切德國的霸權夢想無關,只與最基本的人性有關。
責任編輯:劉悠翔
電影《波斯語課》中,納粹軍官向“波斯人”學習“波斯語”。
1887年,猶太人柴門霍夫經過十幾年的摸索,創立了一門人工語言。這門語言乘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的東風,很快風靡全球,從西歐到中國都有大量的擁躉。它后來被稱為“世界語”,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人工語言。
柴門霍夫出生于俄羅斯帝國的比亞韋斯托克(今屬波蘭),在他給友人的信件中,我們知道他創立世界語是為了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了解與世界和平?!拔冶唤逃蔀橐粋€理想主義者,我受到的教育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但在大街上我看不到可以稱作兄弟的人,他們只是俄羅斯族、波蘭族、日耳曼族、猶太族,或其他什么民族?!彼f。
希特勒憎恨世界語,他在自傳中污蔑世界語是“猶太人密謀支配世界后所使用的語言”。這不僅是因為世界語的創立者是猶太人,更因為它是溝通不同種族的橋梁。納粹當政期間,大量世界語使用者被屠殺,柴門霍夫的三個子女都死于納粹之手。
在納粹集中營里,曾經有一個猶太人為了活命編造了一門人工語言,這門語言不僅救了他的命,也像柴門霍夫希望的那樣,成為了溝通不同民族的橋梁。
電影《波斯語課》就根據這個真實故事改編。電影里,被送進集中營的法國猶太人吉勒,因無意中得到的一本法語版的《波斯神話》,謊稱自己不是猶太人而是波斯人,因此躲過一劫。集中營里負責后勤的德國軍官科赫,夢想著戰爭結束后去德黑蘭開餐館,并尋找納粹登臺前逃亡波斯的親兄弟。他需要一位波斯人來教他波斯語。吉勒完全不懂波斯語,但為了活命,他每天都編造大量的“波斯語”單詞,來應付好學的科赫——一位隨時能取他性命的“學生”。
為了圓謊,一套人工的“波斯語”被吉勒制造出來。隨著“學習”的推進,兩人之間的情感也發生了變化,一個只發生在他們倆之間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