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地標丨學者談中共創建史研究:還有很大空間
(本文首發于2021年04月0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錢昊平
一大會址紀念館內陳列國家一級文物二十多件,其中包括《共產黨宣言》1920年8月、9月版。
在蘇智良的辦公室里,有幾幅標注了定位的電子地圖展板。每一個紅點,都是由他和學生們用腳“走”出的紅色遺址。
2020年6月,經過十年的調查和走訪,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新書《初心之地》正式發布,相較于2009年上海通過普查工作確認的657處革命遺址遺跡,蘇智良將這個數字增加至1000。他向南方周末記者調侃道:“這是一個費勁的活兒?!?/p>
自蘇智良1979年在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寫下第一篇黨史研究的論文以來,他對中國共產黨創建史和上海紅色文化的研究,已經走過了42個年頭。這些年來,蘇智良也為黨史研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陳列研究部副主任張玉菡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2021年3月19日,就建黨100周年及黨史研究相關問題,蘇智良和張玉菡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
研究議題越來越細致
南方周末:關于中共一大的研究,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針對中共的創建史而言,當前學界的整體研究情況又是怎樣的?
張玉菡:根據我的研究,將其具體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1-1949年,這一階段,我把它歸為中共一大資料的形成期。中共一大的召開是秘密的,在我們黨誕生的這一階段,對于黨內文件的保管也處在最初時期。
第二階段是1949-1978年。這一階段,中共一大研究比較具有開拓性的是中共一大檔案的發現、一大舊址的勘察、復原,尤其是中共早期歷史口述資料的征集難能可貴。同期,中國臺灣、香港以及蘇聯、美國、日本等海外學者不僅可以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數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