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癌癥患者捐頭發:一束“青絲”的愛心之旅
捐發對接小組收寄、篩選和整理寄來的頭發,每累積一定數量后分批寄給專業制發商制成假發,得到成品后再經個人或醫院集體申請,捐贈給因化療而脫發的患者。
拆開快遞袋時,志愿者們明顯感受到捐發者們的用心——有人用保鮮膜將剪掉的頭發仔細包好,有人把剪下的秀發編好麻花辮,綁上蝴蝶結。
費了這么多心血,只幫到了幾百位患者,有意義嗎?在2016年參與東方醫院的集體捐贈時,徐思涵親眼看著一位年邁的奶奶戴上假發,“眼里突然有了光”。
(本文首發于2021年04月0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馬肅平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6年6月,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的醫護人員和一位醫生的女兒現場捐發,這些頭發將定制成假發,為因化療而脫發的腫瘤患兒送上一份特殊的禮物。
春間三月,陽光帶著些許的微溫。57歲的岳荷香在晨光中醒來,洗漱完、穿戴好,早早出門遛彎。
一個多月前,乍暖還寒的天氣曾讓她發愁——冬天買下的厚帽子戴著熱,不戴又冷。長達半年的化療使岳荷香失去了一頭長發,“感覺自己變了個樣子”。不戴帽子不敢出門,心里很壓抑。
不過現在,岳荷香再也不用發愁頭發了。
歷經了春節假期的等待,2021年3月,一頂深棕色的新假發從上海寄來。劉海斜梳,兩鬢微卷,頂著這頭舒適的新發,岳荷香每天都能出去轉幾圈。鄰居甚至夸她比生病前更漂亮、更時髦。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顯示,在2020年的中國,像岳荷香這樣的新發癌癥腫瘤患者有457萬。對抗癌細胞的放化療損傷著頭皮,也不斷吞噬著患者作為“人”所渴求的那份最樸素的尊嚴。
2014年4月起,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開展公益捐發項目。此后,國內公益性質的愛心捐發為化療落發者們提供了追求形象的新方式。近1.9萬名參與捐贈的蓄發者一點點等待無燙染的“純天然”頭發變長,長到30厘米、兩指寬,然后剪下,無償寄給一家叫“青絲行動”的學生公益社團。
包括“青絲行動”在內,目前國內有上海兒童醫院、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中國癌癥基金會、廣州“金絲帶”等機構組織,專為因化療而脫發的女性和兒童等患者提供假發捐贈。
從剪下秀發到寄給相關機構,從鉤織到修剪,一束頭發的旅程傾注了無數寄托,也編織著社會對腫瘤患者的溫情一面。
為癌癥患者捐頭發
對于放化療的患者而言,頭發不是慢慢掉的。
2020年2月,岳荷香被查出罹患癌癥,開始化療后的一天,她覺得頭皮發癢,拿起梳子梳頭。結果,大片大片的頭發順著梳子滑落。第一次化療后不到一個月,頭發就全掉光了。
從入院起,化療、日常用藥、定期排痰已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