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該監管電子煙?工信部征求意見稿引爭議
將電子煙納入監管,是否意味著電子煙要納入煙草專賣,電子煙線下店是否要申請牌照、納入專營,是否按照卷煙收稅,這些問題尚未可知。
公共衛生界認為,讓煙草主管部門監管電子煙,不僅無益于加強控煙,反而會為電子煙開拓市場空間,給本就艱難的控煙工作帶來更大挑戰。
國家疾控、衛生和公共政策專家正在討論如何提出更好的監管建議,以防止中國走向電子煙“大流行”。
責任編輯:馬肅平
盡管流行率低于歐美地區,但國內電子煙使用人群的上升趨勢已“緩慢抬頭”。圖為蒸汽大賽達人們在燈光的映襯下吐出五彩煙霧。
楊蘭(化名)沒想到,她即將談妥的新工作就要“涼涼”了。作為一名外企中層,她一直在找機會跳上下一個風口。
2021年3月22日,一個明確的信號由工信部和國家煙草專賣局發出:電子煙等新型煙草制品參照傳統卷煙管理。在《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的決定(征求意見稿)》中,兩部門透露了這一監管動向。
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自1997年7月3日發布以來,只在2013年、2016年修改了兩次。這一次是因為電子煙。
征求意見稿甫一面世,電子煙全行業震動,巨頭們股價集體暴跌。業內紛紛感嘆,從未有過明確定性、處在三無地帶野蠻生長的電子煙將納入國家監管了。
“那我還去啥呢?”楊蘭敏銳地察覺,自己想去的風口可能要遭遇行業劇變了。
在征求意見稿中,工信部給出了三條修訂理由,包括“推動電子煙監管的法治化、符合國際做法、增強電子煙監管效能”。更大的背景是,電子煙越來越受歡迎,特別是青年人和青少年。
不過,已有的科學證據表明,目前在一些電子煙中檢測到的重金屬、致癌物質和鉛、錫、鋅的危險化合物,可能與存在缺陷或疏忽的生產過程有關。2019年央視3.15晚會就曝光了許多電子煙產品尼古丁濃度標識模糊,容易導致使用者吸食過量。電子煙的器具還存在著電池爆炸、煙液滲透、高溫燙傷等安全風險。
“裸奔時代”的電子煙行業正在受到史無前例的沖擊,但更為關鍵的問題是,誰應該來監管電子煙?
3月23日,北京市控煙協會回應南方周末稱,對電子煙的亂象應該加強監管,但不建議納入煙草專賣監管,而是交給衛生健康部門、藥監部門或市場監督管理局進行監管。在此之前他們多次呼吁需將電子煙納入法定控煙范圍。
監管爭論未曾停歇
在電子煙的監管上,一個關鍵問題是,應該把電子煙當作什么產品看待,是普通消費品、煙草制品還是藥品?定性不同將直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