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石
有一個叔公來了,看著我們玩這石頭,大罵道:“這些夭壽死囝仔,連這個祖公的石頭也拿來玩。呔!去去,不要玩這個!”
一個臺灣人的家族史
楊渡專欄
童年住在臺中烏日的三合院里。家族人口眾多,共有7個叔公,所以房屋建成二進式的,即前面是主要三合院主住宅,后面是加建的另一排。我祖父是長子,住在主祠堂的左手邊。
童年時過農歷年,大清早全家族大拜拜,各房都要拿出供品祭拜,全部人聚集祠堂,香煙繚繞,我睡在一墻之隔的房間里,總是被煙味和鞭炮聲吵醒。
一墻之隔的祠堂,倒是成了我進出玩耍的主要通道。有時下雨天,無處可去,我們族中的小孩子就會聚在祠堂里玩。當時還未有水泥地,地面無非是土質,雨后滴水的地方,就會形成一個個的小水坑,我們就拿來做彈珠的游戲。
實在太無聊了,我們就拿神明前的香爐上燒盡了的香腳,當做游戲。香腳一把,握在手上,撒開之后互相重疊,再一枝枝挑出,以不移動其它香腳為原則。若因挑動而移了其它的,就輸了,換另一方。誰拿得多,誰就贏了?;蛘?,玩跳格子。但場地不大,只能做比較小格局的跳動,不能盡情玩抓人狂追的那一種。當然,有時也免不了躲在神明桌下,將它當一個小家庭的房子,辦起家家酒。
奇怪的是,神明桌下正中央,有一塊石頭,不是特別大,約莫就是一個人的半只手臂長一點,寬不足一尺,不規則的橢圓形,石灰色,看起來是一個極平常的石頭。我們玩家家酒時,老是覺得它礙事,就把它搬到旁邊,靠墻角的地方。但因為有點重量,得幾個人一起推。后來推得興起,竟玩了起來,滿祠堂的亂滾。
直到有一個叔公來了,看著我們玩這石頭,大罵道:“這些夭壽死囝仔,連這個祖公的石頭也拿來玩。呔!去去,不要玩這個!”我們才知道,這個石頭是禁止玩的。但我們不知道為什么。
直到長大后,祖母告訴我,這是祖先渡海來臺的時候,從家鄉帶來的“祖先石”。據說,我們的祖先來自福建平和,家庭窮困,只帶一根扁擔,一點行李就走了。扁擔是兩用的,可以挑東西,也可以當防身武器。這個祖先走到半路上,覺得行李挑在肩頭,一邊重,一邊輕,很是難行動,就在路邊撿起一塊石頭,放在扁擔的另一邊,這樣就平衡了。
這個石頭,竟隨著他渡海,來到臺灣。他落地生了根,想念家鄉,便舍不得丟棄了。中間有過漳泉械斗,家族互斗,傳說祖先也曾流離過許多地方,輾轉逃亡,但這個石頭,竟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它被放在祠堂里,作為一種不能遺忘的象征,象征著我們祭拜祖先的時候,沒有遺忘自己的來源。而留傳下來的渡海故事,或許不被提起,但每一個叔公都知道,這個石頭是“祖先石”。
“咱老祖啊,就是帶著這個石頭,一枝扁擔,一個人,來到臺灣啊,才有這些子子孫孫……”
楊渡專欄
童年住在臺中烏日的三合院里。家族人口眾多,共有7個叔公,所以房屋建成二進式的,即前面是主要三合院主住宅,后面是加建的另一排。我祖父是長子,住在主祠堂的左手邊。
童年時過農歷年,大清早全家族大拜拜,各房都要拿出供品祭拜,全部人聚集祠堂,香煙繚繞,我睡在一墻之隔的房間里,總是被煙味和鞭炮聲吵醒。
一墻之隔的祠堂,倒是成了我進出玩耍的主要通道。有時下雨天,無處可去,我們族中的小孩子就會聚在祠堂里玩。當時還未有水泥地,地面無非是土質,雨后滴水的地方,就會形成一個個的小水坑,我們就拿來做彈珠的游戲。
實在太無聊了,我們就拿神明前的香爐上燒盡了的香腳,當做游戲。香腳一把,握在手上,撒開之后互相重疊,再一枝枝挑出,以不移動其它香腳為原則。若因挑動而移了其它的,就輸了,換另一方。誰拿得多,誰就贏了?;蛘?,玩跳格子。但場地不大,只能做比較小格局的跳動,不能盡情玩抓人狂追的那一種。當然,有時也免不了躲在神明桌下,將它當一個小家庭的房子,辦起家家酒。
奇怪的是,神明桌下正中央,有一塊石頭,不是特別大,約莫就是一個人的半只手臂長一點,寬不足一尺,不規則的橢圓形,石灰色,看起來是一個極平常的石頭。我們玩家家酒時,老是覺得它礙事,就把它搬到旁邊,靠墻角的地方。但因為有點重量,得幾個人一起推。后來推得興起,竟玩了起來,滿祠堂的亂滾。
直到有一個叔公來了,看著我們玩這石頭,大罵道:“這些夭壽死囝仔,連這個祖公的石頭也拿來玩。呔!去去,不要玩這個!”我們才知道,這個石頭是禁止玩的。但我們不知道為什么。
直到長大后,祖母告訴我,這是祖先渡海來臺的時候,從家鄉帶來的“祖先石”。據說,我們的祖先來自福建平和,家庭窮困,只帶一根扁擔,一點行李就走了。扁擔是兩用的,可以挑東西,也可以當防身武器。這個祖先走到半路上,覺得行李挑在肩頭,一邊重,一邊輕,很是難行動,就在路邊撿起一塊石頭,放在扁擔的另一邊,這樣就平衡了。
這個石頭,竟隨著他渡海,來到臺灣。他落地生了根,想念家鄉,便舍不得丟棄了。中間有過漳泉械斗,家族互斗,傳說祖先也曾流離過許多地方,輾轉逃亡,但這個石頭,竟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它被放在祠堂里,作為一種不能遺忘的象征,象征著我們祭拜祖先的時候,沒有遺忘自己的來源。而留傳下來的渡海故事,或許不被提起,但每一個叔公都知道,這個石頭是“祖先石”。
“咱老祖啊,就是帶著這個石頭,一枝扁擔,一個人,來到臺灣啊,才有這些子子孫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