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給了“門外漢”造車的勇氣?
這一輪造車熱潮背后的邏輯是,不少科技企業們現有的主業已進入瓶頸期、亟需尋找新賽道。
國家知識產權局的信息顯示,小米科技在2015年開始陸續申請了多項車輛相關的發明專利。
未來汽車領域最大的變量可能是新智造,就像蘋果找手機代工廠,汽車行業也會出現超級代工廠。
責任編輯:張玥
2021年3月30日,小米正式立項電動汽車業務,雷軍掌舵。
小米汽車的新聞發布,像是一場電視連續劇。
2021年4月6日晚8點,不少人沖著“聊聊小米汽車”的海報主題直奔抖音的小米直播間。
52歲的小米集團(1810.HK)創始人、董事長雷軍,在與特邀粉絲聊天互動、秒殺1元包郵環保袋、推介新款手機等環節忙碌了一個多小時后,才終于來到此前這場直播海報上的主題——聊聊小米汽車。
這場事先張揚的直播,最終透露的小米汽車信息可歸納為三點:售價10萬元起,轎車或SUV待定,3年后發布。
從2021年3月30日官宣進軍智能汽車、開啟專場發布會,到承辦最新一期華夏同學會、集齊包括比亞迪、小鵬、蔚來、理想等4家新能源車企創始人為主賓,再到這一場直播,小米汽車的傳播熱度持續了整整一周。
若是算上2021年3月初百度與吉利正式注冊成立的“集度汽車”,2020年底阿里巴巴、上汽集團、張江高科共同注冊成立的“智己汽車”,還有滴滴也在4月初傳出造車的消息,在最近短短三個月里,已經有4家中國互聯網科技企業高調下場造車,進入汽車制造行業。
再加上2021年初以來蘋果公司(APPL.nasdaq)尋找汽車代工廠的傳聞不斷,科技企業跨界造車,可謂風生水起。
“做ICT(注:指信息通信技術)的公司,不談汽車好像就有點落伍了?!比A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忍不住感嘆。在2021年3月31日的華為2020年報發布會上,他再次回應關于華為是否造車的追問,重申其作為汽車部件供應商的定位不變。
與先行者相比,這一輪的造車新選手們攜巨資和智能硬件制造經驗而來,并恰到好處地踩在了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變革的臨界點,一切看起來水到渠成。
但這一輪造車熱潮背后的邏輯卻是,不少科技企業們現有的主業已進入瓶頸期、亟需尋找新賽道。
“人人都想做汽車,只是對各自的能力還需要掂量。若是趕不上,眼下這個窗口可能在未來3-5年內關閉?!辟Y深汽車技術專家汪闐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