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是中國人最深的執念
安徽衛視《家宴》第二季已經進入尾聲。隨著一個個家宴故事的展開,更能讓人真切的體會“行至遠方,無法忘懷的唯有家的味道”。在頗為急躁的現代社會,《家宴》第二季猶如一股清流,扎根于平凡人的生活,通過煙火氣十足的家宴,聚焦一個個平凡故事,道出一次次感動,講述平凡人的百味人生。
家宴
《家宴》不同于其他文化類節目,并沒有一味的聚焦感動,而是通過結合與國人最為密切的兩個元素“家”、“美食”,摒棄故意的煽情、蓄意的沖突,只是由尋味人——旁觀者視角緩緩道出故事,最終凝結于“團圓”。
團圓是一場義無反顧奔赴。
對于中國人來說,“團圓”一詞根生蒂固地刻在血脈里,古有詩詞“更三愿,愿年年佳慶,永保團圓”、“久向饑寒拋弟妹,每因時節憶團圓”皆是表達團圓之意。
從人本身來講,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那么幾次,足以讓你付出一切都要參加的團圓之行,或為父母、或為愛人、或為好友......也許奔赴的理由令人無法理解,也許會讓人發出“這個旅途實在是沒有必要”的言論,但它就是有一種道不明的魅力,令人義無反顧。
支教老師與學生擁抱
團圓的魅力是那一桌熱氣騰騰的飯。
“民以食為天”。從農耕文明開始,中國人就已經十分透徹的理解到“食物”對于人的重要,在戰亂年代“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飯菜便成為了家庭的象征,在團圓飯桌上總有那么一道菜代表著家庭的溫暖,或是五代守塔人團圓宴上的糖醋魚,或是戍守邊疆老兵退伍宴上的干巴...
守塔人的糖醋魚
余偉父母為其制作干巴
正如薩瓦林所說:“只要告訴我你愛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樣的人?!币粋€人的口味之所以能成為一個人標識,究其根本就是家所帶來的傳承。
“熱騰騰的飯”其實就是溫暖的家的一種象征,它不似米其林餐廳,擁有高端的環境、精致的擺盤、令人稱道的口味,但不論你是從何處來,看到它就能立刻感受到家人的心意和關心。
遷徙宴
團圓的魅力是心意相通的守望。
“守望”是一個頗為抽象的詞匯,它包含著勇氣、信念、期待、責任。
說到小家里的守望其實特別簡單,不外乎早點回家、一路平安。在兒時記憶中,爸爸出遠門前與媽媽的擁抱總是令我印象深刻,母親總會說一句“早點回來”,長大后離家的我也有了專屬守望——“回來就好”,短短四個字,卻包含了千言萬語,試問誰能忍心辜負這片“守望”呢?
支教老師胡巧萍與她的學生
從另一個方面解讀,他人的守望,其實就是自身的承諾。信守承諾是立身之本,在做出承諾之時,我們并不知道它會帶來什么,但當你以守望之心堅守,冥冥之中必會有回響。
支教老師胡巧萍遵守10年承諾回到雀兒寨,看望她的“孩子們”,她信守承諾,讓孩子們擁有走出大山的希望,而從小與父母分離的胡巧萍也在雀兒寨擁有了家人。在心意相通的守望中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準備宴席的雀兒寨學生
執念外衣之下,這只是一個個平凡的故事
節目中的主人公其實都是普通人,走在路上根本無法吸引行人的目光,但是在節目中,我們卻能看到他們生活中的閃光點,這一切都源于“執念”二字。
戍守邊疆十余載的戰士余偉,雖然內心很想讓家人看看自己的工作,但卻害怕家人擔心,堅持報喜不報憂。另一邊,家人的唯一心愿則是去一次余偉戍守的卓拉哨所。在退伍之際,他的妻子、父母終以“宴席”之名登上了這個熟悉卻陌生的地方,這是“大家”與“小家”的執念。
余偉與妻子相擁
中餐大師尹親林的兒子尹顯瑞沒有選擇中餐,轉而選擇西式廚藝作為自己的方向,雖說在選擇上有分歧,但在交流切磋中,卻也成為一段佳話,這次尹顯瑞參賽獲獎后回家,與奶奶一同分享喜悅,這是“繼承”與“突破”的執念。
尹顯瑞探望奶奶
葉氏第五代守塔人葉超群剛成為一名父親,然而他所守護的燈塔卻在一座孤寂的小島上,曾經他也有過不想守塔的想法,但“人在燈亮”已深深的融入在葉氏家族的血液,在周歲宴上,他的孩子再次抓住了燈塔的象征,這是“傳承”與“使命”的執念。
葉超群一家看相片
馬文朝是90后綜藝導演,他也是牧羊人父親唯一的繼承人。走出牧場,遠在異鄉追尋著自己的夢想,但在面對父母老去的面龐,鬢角的白發時,漂泊或是安定的天平總會不斷傾斜,這次作為主人公帶著節目組一同回家幫助父母遷徙羊群,向父母展示了自己在外為之奮斗的工作,得到了父母的支持,這是“家庭”與“夢想”的執念。
馬文朝承擔家務
火場中他們奮不顧身,與時間搶人,與死神搏斗,他們并不是天生的英雄,也有著普通人的愛好。志趣相同的常州市消防救援支隊玉龍路特勤站的消防員們,組建了一支8年的逆行者樂隊,在工作之余,他們用音樂舒緩壓力、思念家人、為戰友打氣,這是“責任”與“愛好”的執念。
逆行者樂隊表演
8歲失明的蔡瓊卉不屈服于命運,遇見音樂讓她重拾光明。在她不同常人的音樂學習之路上,她的老師張根華不僅將音樂帶入她的生活,更成為了她人生的引路人,父母更是傾盡全力呵護她的夢想,成為了一名調音師,這是“命運”與“夢想”的執念。
蔡瓊卉調試鋼琴
原本只是一次短期支教,卻不知不覺堅持了十年,只因為孩子們滿口滿眼的期待,一聲“胡姐姐”,一句“老師一定會再來的”的承諾,讓這里的孩子獲得了希望,也讓支教老師胡巧萍獲得了家人,這是“守望”與“承諾”的執念。
胡巧萍與與她的“家人”
在亳州市老年大學文學教師張超凡的記憶中,最令人忘懷的就是在40多年前在林場工作生活的四年。在這段時光里,他認識了一群難以割舍的摯友,雖多年未見,但這份青春里的友誼卻愈久彌香,這場以“宴席”為名的好友相聚慰藉了所有人的心,這是“友情”與“時光”的執念。
張超凡與好友相聚
相識于大學校園的李爺爺和曲奶奶的愛情故事令人動容,年輕時他們相互成就,相互扶持,譜寫了他們的愛情史詩。而隨著年紀的增長,曲奶奶因患上阿爾茲海默癥逐漸遺忘了他們曾經的美好,為了博曲奶奶一笑,李爺爺在金婚之際補辦他們的婚禮,這是“愛情”與“守護”的執念。
李爺爺和曲奶奶夫婦
平均年齡30+的女子舞龍隊,不甘愿趨于傳統、按部就班的過完余生,用加倍的努力和堅持從“30歲的圍城”跳脫出來,不僅打破了女子不能舞龍的刻板印象,更詮釋了30+獨立女性的精彩人生,這是“女性”與“社會”的執念。
女子舞龍隊表演
褪去執念,這不過是平凡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每天都在被不同的人所續寫,其中有他,有你,也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