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向中國:尋找東江縱隊營救盟軍舊地
二戰中,在香港淪陷后,東江縱隊展開對包括英軍戰俘、美軍飛行員在內的的搶救工作。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合計搶救盟軍人員有89人之多,都是從香港轉入今天的深圳地區再護送到內地。
這場持續了幾年的營救,促進了中國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合作,其中最有名的是,直接促成了英軍戰地服務團和中國共產黨與美軍情報的交換。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很多年以后,霍英東回想起去香港皇仁英文書院上學的那個早晨,“因為學??荚?,這天沒有走路,要花三分錢坐電車,希望爭取多些溫習時間。在電車站等車的時候,九龍方面傳來飛機轟炸的聲音,接著響警報,不久知道日本進攻香港,不用上課了?!钡玫酵Un的消息,平時學業繁重的霍英東“居然開心了好一陣”。那個時候,只有18歲的他并未意識到就是從這天開始,自己的學生時代結束了。
這天是1941年12月8日。3萬多名日軍在空中和海上炮火的掩護下,分兩路越過深圳河,大舉入侵香港,一路沿廣九鐵路南下上水、粉嶺,直趨大埔、沙田;另一路沿青山道插入西南。英軍經營多年的新界、九龍防線相繼潰敗,于12日退守香港島。幾乎同時,活躍在今天深圳、東莞、惠州地區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即東江縱隊的前身)奉中共中央的命令派出幾支小分隊潛入九龍、新界,開展秘密營救工作和敵后武裝斗爭。其中一支經大鵬灣上的吉澳島,坐船進入新界東部丘陵起伏的西貢半島以及啟德機場附近,并逐步向九龍市區延伸。
大鵬半島位于深圳市東南部海岸,大鵬灣和大亞灣之間。
賴特越獄
香港以及同日珍珠港、馬來亞和菲律賓等地爆發的遇襲事件,標志著美英兩個大國終于向日本宣戰,成為中國的同盟。
18日,日軍強渡維多利亞海峽,登陸香港島。23日,日軍攻占島上主要水源地——黃泥涌水庫,切斷全港淡水供應。圣誕節下午,駐港英軍司令——查里斯托弗·馬比爾少將下令投降,這場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結束。日軍706人陣亡,1534人負傷;而盟軍(包括英軍、印軍、加拿大軍、香港義勇防衛軍等)除2113人陣亡,2300人負傷,還有8500多人成為俘虜,分別羈押在馬頭圍、赤柱、七姐妹、深水埗、亞皆老街和啟德機場等地的集中營。
后來在1949到1964年間任職香港大學校長的林賽·賴特是戰時香港義勇防衛軍戰地救傷車隊總指揮,軍銜中校(后為上校)。1941年12月27日,他被關進深水埗集中營,一度轉入亞皆老街集中營,旋即又被送回。深水埗位于九龍半島西北部,因有一處深水碼頭而得名?!皥丁蓖安骸?,廣東話的意思就是碼頭。深水埗集中營瀕臨海灣,原是一座可以聽見潮聲的英軍兵營,經歷戰火,變得破敗不堪,條件惡劣。戰俘們睡著擁擠的大通鋪,吃著發霉的大米和腐爛的蔬菜。日子不長,疾病開始蔓延,特別是白喉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作為戰前香港大學的生理學教授,賴特明白,再這樣下去的話,未來肯定兇多吉少。于是,他和他的華人秘書李玉標,以及香港皇家志愿后備海軍的摩利上尉(原香港大學工程學講師)、戴維斯中尉(原香港大學物理學講師)一起密謀逃跑。
1942年1月8日,機會來了。漲潮時分,李玉標買通一個漁民,偷乘他的小船逃走。次日晚8點半,賴特、摩利和戴維斯溜到海邊。按照先前的約定,賴特發出信號,“劃著火柴遮掩三次”。不一會兒,李玉標帶著一只小船出現。賴特三人趕緊爬上去,不料,小船因負重擱淺,一動不動。李玉標和船夫拼命推船,水下的礁石刮著船底發出“嘎嘎”聲響?!霸谶@萬籟俱寂的深夜,這種摩擦聲響似乎震耳欲聾,人們緊張得好像空氣都凝固了?!贝偹闫∑饋?,大家屏住呼吸,輕輕揮槳,“盡力向荔枝角劃去”。
在青山道附近,賴特等人上了岸。接下來,他們屢屢遭遇險情,不時在濃霧彌漫的山野間迷失方向,其中最驚險的一次,日軍手電筒的光柱就在他們的頭頂上掃來掃去……為躲避日偽軍的搜捕,他們只能晝伏夜行,繞道前往西貢——希望在那里能找到一條船,載他們渡過摩斯灣(即大鵬灣)。11日凌晨3點,賴特站在一處陡峭的山岡上,望著山下的小河和遠處搖曳的燈火,根本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那個時候,他們不知道西貢來了共產黨的游擊隊,更不知道游擊隊正與偽軍展開競賽,四處尋找他們。直到12日下午,派去探路的李玉標帶回一條好消息,他和游擊隊接上頭了。躲在密林里的賴特抬腕看了看表,指針顯示5時45分。天還沒黑。
這天晚上,賴特等人受到游擊隊盛情款待“好好地吃了一頓”,還在西貢的一所學?!跋硎芰藥仔瞧趤淼谝淮螣崴琛?。游擊隊甚至答應了賴特的請求——派人給深水埗集中營囚禁的馬爾比送信。但不幸的是,賴特后來得知送信的小男孩在靠近集中營時,被日軍開槍打死了。由于日偽軍抵近偵察,賴特等人不得不連續轉移了好幾座村莊。在其中的一座,賴特有生以來頭回“饒有興趣地觀看一個政工干部,向村民們講解歷史、組織和中國共產黨的目標”。14日早晨——逃離深水埗的第5天,賴特等人在西徑的企嶺下海邊,登上了游擊隊的木船,“船頭架著一挺輕機槍”,駛向中國大陸,登陸地就是沙魚涌。
從前的沙魚涌
登上大陸
沙魚涌位于深圳大鵬灣海岸線的中間點,西側是葵涌河的入???,東邊是一道不算太高的山嶺。明朝起,客家人就遷居河涌東岸的山腳下構建村落。因為煮制海鹽又有避風良港,明清兩代均于此設辦鹽埠,管理鹽業及貿易。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訂以后,與西貢半島隔海相望的沙魚涌,漸漸變成進出香港的重要口岸之一。每天十余艘客貨輪往返,僅販運貨物的商賈以及從事搬運的人員達萬人之多,儼然一座“微型城市”,村內村外遍布海關、警署、教堂、銀行、貨棧、當鋪、妓院、煙館……1900年,孫中山領導的庚子首義,就通過這里輸入起事的人員和軍火;1925年,為支持省港大罷工,共產黨員周士第率領孫中山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在此與陳炯明軍隊血戰;1938年,華南抗戰爆發,通往香港的陸路交通被封鎖,沙魚涌便成為國民黨、共產黨、日軍、偽軍以及土匪、海盜明里暗里反復滲透與爭奪之地;香港淪陷后,游擊隊在此設立地下交通站,接應被營救的人員以及輪胎、被服、藥品、火水(煤油)、槍械等抗戰物資……
在逶迤著青磚小樓的街道中段,我找到了碼頭。近處的河面上停泊著幾艘用來觀光的快艇,不時有人大聲招徠生意;而稍遠的入??谀抢?,一艘載客快艇正在波濤間蹦跳,拖曳出一道雪白的浪花……游客服務中心設在碼頭旁邊,門庭寂寥。工作人員告訴我,沙魚涌近些年變化很大,破舊的老房子基本都翻修重建了,碼頭也幾經修葺,但位置始終沒有調整過。
經過9個多小時的風浪顛簸,傍晚時分,營救木船駛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陳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