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平等”的強制配額制, 令美國公立基礎教育走向崩壞
學區資源被強行引入的配額“分享”后,很多富裕居民遷走,也帶走了優質生源。一來一去,學校生源質量下降明顯,教師不得不降低教育標準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圖文無關)美國的公共教育投入是充分的,幾乎每次教育改革都會為公立基礎教育系統注入大量資金和其他行政資源,然而成果并不理想。
多年來,美國公立基礎教育水平都是舉國抨擊的對象。在著名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歷年測試中,美國公立學校學生的表現基本上是在平均線附近徘徊,數學項目更是常年在平均線以下,實在是愧對全球第一強國的地位。
但是,據此認為美國政府長期忽視基礎教育,是不符合事實的。1958年《國防教育法案》出臺至今,美國的公共教育支出始終保持著穩步上漲的趨勢。2017年美國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為人均GDP的6.10%,這一比重遠高于同為發達國家且素以重視教育著稱的日韓,后者分別為4.28%、3.01%。
美國的公共教育投入是充分的,幾乎每次教育改革都會為公立基礎教育系統注入大量資金和其他行政資源,然而成果并不理想。這和美國戰后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