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準牧師顧彬

“我打算研究中國文學史時,不少中國學者跟我說不應該寫這個,他們說這是垃圾,做這個事情是浪費我的時間。如果我放棄了,德國就沒有人研究中國文學了”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陳伊瑋

12月13日晚上八點,下榻北外賓館的顧彬,頭發花白,身穿深藍色西服,神情憂郁。

顧彬本來在德國漢學界是一個重量級學者,近兩三年來因“中國當代文學垃圾論”被媒體炒作而成為中國公眾視野中知名度最高的漢學家。

第二天,記者如約來到顧彬居住的房間,和白天會議上莊重的打扮完全不同,顧彬脫掉了西服,解下了領帶,光著腳在屋里走來走去,忙著給我倒水。在兩個小時的采訪里,燈光下的顧彬表情嚴肅認真,讓我不禁想起他的詩人身份。在回答問題的間歇中,可以聽到顧彬長長的嘆息聲。

放棄神學,成了一名詩人

“四十年來,我把自己全部的愛奉獻給了中國文學。”顧彬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序言中這樣寫道。

讓顧彬和中國文學發生關系是龐德翻譯的李白。那時,原本在明斯特大學讀神學的顧彬,是個典型的文學青年。從十六七歲的時候,顧彬開始寫詩,還有作品發表在當時的學生報上。因為參加學校里的朗誦會,他在無意中讀到了龐德翻譯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雖然這個21歲的德國小伙子讀的是英譯本,但他的心還是被李白詩歌的優美、典雅所打動。

1945年顧彬出生在德國北方。按照職業規劃,作為基督徒的顧彬的人生理想是當個牧師。因為中國詩歌,最后他放棄了神學,成了一名詩人。

當時,顧彬學中文被同學認為是一個瘋狂的行為。原因很簡單,一是中文并不能讓他找個好工作,二是封閉大門的紅色中國和德國還沒能像今天這樣密切往來。

在顧彬就讀的大學里,有一位叫霍福民的教授懂中文?;舾C裨浽?940年代在中國呆過5年,跟隨胡適等人學習。從霍福民那里,顧彬接受了嚴格的中文訓練。1974年,在老師的建議下,原想去中國學習的顧彬,因為“文革”沒有結束而去了日本,在東京他看到了一個唐朝的中國,那里有他喜歡的中國古代文化。

1975年,作為中國和德國互換的留學生,顧彬獲得了一個到北京語言學校學漢語的機會。

來中國一周后,一位叫馬樹德的老師給他取了現在的中文名“顧彬”。剛到北京,除了紫禁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