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懷化、宣化,這些地名背后的含義

這是廣州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天池花?!保o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鄧華/圖)

從化這個地方,廣州人想必都知道。但未必有人想過,從化為什么叫“從化”呢?至少我一直就是這樣的。

直到我讀到蘇東坡的一首詩。

北宋嘉祐四年,蘇家悉數自眉山出行。先走水路,一行優哉游哉,登臨形勝,三蘇往往同題賦詩作文,到了湖北江陵,再改走陸路北上京城。走水路,是先隨岷江南下,故三蘇此行所作詩文題為《南行集》?!赌闲屑吩疽巡粋?前兩年去眉州拜謁三蘇祠,買到今人張忠全編注的《重編三蘇〈南行集〉》,于是就看到題為《戎州》的這首詩:“亂山圍古郡,市易帶群蠻。瘦嶺春耕少,孤城夜漏閑。往時邊有警,征馬去無還。自頃方從化,年來亦款關。頗能貪漢布,但未脫金環。何足爭強弱,吾民盡玉顏?!比种?在今宜賓市一帶,顧名可知是“少數民族”的聚居點?!白皂暦綇幕?年來亦款關”,從化,謂順從歸化;款關,謂攻打城門。這是說,蠻夷雖歸化朝廷,但仍有反叛之舉。

東坡詩里這個“從化”,顯然也是“從化”一詞舊時的通義。由此,我頓時意識到:那么廣州從化的涵義,恐怕也跟《戎州》詩的“從化”是一樣的吧?從化多山,原來也是一個朝廷管不到的地方吧?

此后就稍稍留意這個問題,也查找過一下文獻,果然,我的大膽假設是不錯的。

從化只是個小地方,卻有修縣志的傳統,自明代開始,嘉靖、崇禎、康熙、雍正年間先后六次編修過《從化縣志》。但我不是做專門研究,就只找了個最常見的排印本,是依據雍正八年重修《從化縣志》整理的。

據縣志《建置沿革志引》,康熙時從化知縣郭遇熙有云:“惟從化之名,始見于明弘治間。蓋因譚觀福之亂,而建邑于楊五都橫譚村,復因姚觀祖之亂,而徙今治?!庇帧督ㄖ醚馗镏尽吩?“晉析置懷化縣,在番禺、增城二縣界,今縣邇其故疆。唐宋以來為羈縻溪峒。明弘治元年,譚觀福、張洪祐作亂,命布政司劉大夏等討平之。二年,有司清縣其地,乃建縣于楊五都橫譚村,屬廣州府?!颊箘⒋笙膹桶匆暺涞?乃請徙今治?!贝笾聛碚f,從化雖近廣州,但屬于丘陵半山區,所謂“夾處萬山之中,澗溪急湍處處有之”,故自古是化外難治之地。所謂“唐宋以來為羈縻溪峒”,就是說中古時代以來,此地由南蠻族群占據,官府不能直接治理,直到明代才平定其“亂”,將之納入統一的行政體制。據縣志《兵防志》,設縣之后的從化一直需要解決“嚴保甲”“靖撫民”“防山寇”的問題,亦可見其不服從的傳統。

偶檢清代慵訥居士的筆記《咫聞錄》,卷一有個題為《布客》的故事:“從化縣,在廣東省北,地僻山深。有某布客過之,至更許,欲止宿,苦無旅店。忽見林薄中,燈火熒煌,有人衣緋衣,戴金幞,儀仗鮮明,前呼后擁,隊伍整齊,舁輿而出,客訝,不知是何官??蛻植桓倚?伏于林中。比曉,問諸土人,皆曰:‘山中虎神也。欲食人,則脫衣變為斑虎,大聲哮吼而前。行旅戒途,子其幸免!’布客聞之,不覺膽裂心寒,毛發直豎?!边@是道光年間的書。故事說當地有“土人”,還有虎神的傳說,足見直到那時,從化還是個相當偏僻嚇人的所在。

那么,為什么叫“從化”呢?縣志的藝文部分有郭遇熙《重修從化縣學宮碑記》,開頭就說:“邑名從化,欲民從上之化也。然欲民從上之化,則必正人倫;欲正人倫,則必隆學校?!笨梢?從化縣的命名邏輯,確與東坡詩“自頃方從化”的修辭是一以貫之的。

不只如此,前引《建置沿革志》有“晉析置懷化縣”之言,也就是從化此地在晉代應屬于“懷化縣”,而“懷化”也是歸順向化的意思,與“從化”實大同小異。那么,從化縣的命名,也不過是懷化縣的翻版而已。還有,據縣志《城垣志》,縣城的街道也有種種講究:“由甬道而前,直抵來薰門者,宣化街也?;我栽菩?蓋承宣德意,乃司牧之職也?!钥h前而右翼之者,曰大順街,夫王化之所及,先順而后從,亦未可知也?!苯衷弧靶?宣揚教化也;曰“大順”,順從王化也。這些字詞跟“從化”屬于同一套編碼,體現出王朝時代的“政治正確”。

至此,問題很明白了。從化之“從”,順從也,服從也;之“化”,開化也,馴化也。這個地名,可以視作“改土歸流”進程的一個遺跡。

所謂“改土歸流”,“土”即“土司”,“流”即“流官”,就是要將原來土司的世襲自治,納入到王朝的官僚管理,將原來“化外之民”改造為“編戶齊民”?!案耐翚w流”是明清以降大一統帝國的政策,但其呈現出來的征服邏輯,至少可以追溯到中古時代,“改土歸流”不過是這一征服邏輯的最后勝利罷了。從化雖小,離廣州也甚近,原來未必有西南地區那種正式的土司,但從朝廷視角來看,所謂“羈縻溪峒”,性質與土司統治實大同小異,最終都要使之“從化”。

不過,時移世易,數百年之后,古典帝國的政治語境變得遙遠而陌生,“從化”作為地名已司空見慣,總是安安靜靜地呆在我們的城市地名簿里——這個詞本身,也徹底“從化”了。

但需要強調,從化只是個小小的例,只是離廣州人最近的例,稍稍想開去,這樣的地名實在多得很呢。

前面已討論過,從化在晉代稱“懷化”。而我們知道,最有名的“懷化”是在湖南:北宋時官府平定了當地的“南江蠻”,改“蠻砦”為懷化砦,未幾改為懷化鋪;至明朝改懷化驛,清朝改懷化巡檢司,民國改懷化縣,直到如今的懷化市。

從化舊縣城有“宣化街”,而我們也該知道“宣化”這個響亮的地名:河北宣張家口市治下的宣化地區,唐代叫武州,遼代改歸化州,金代改宣化州,又改宣德州,至清代設宣化府,民國設宣化縣等。

可見,作為一種地名方式,嶺南的“懷化”與湖南的“懷化”是一樣的,從化的“宣化”與河北的“宣化”是一樣的,與“宣化”之前的“歸化”和“宣德”也相去無幾。這些都是古典“和諧政治”的規范用語,是帝國時代的“新話”(Newspeak),可以不斷復制粘貼。

還有一個跟我自己有關的例。

以前讀中國近代史的書,關于洋務運動問題,不時會遇上“開平煤礦”或“開平礦務局”,每逢此時,我就容易“出戲”。因為我的老家就是開平——當然,我的開平是廣東僑鄉開平,跟河北唐山的開平毫不相干。但現在再想想,毫不相干的兩個地方都叫“開平”,也不是毫不相干的吧?從字面來看,“開平”有開拓平定的意思。檢《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開平”作為地名果然是有點來頭的:忽必烈在今內蒙古正藍旗設開平城,后稱上都(陪都),地位相當重要;接著明朝在此地設開平衛所,后來衛所移徙到河北正定,再移徙到唐山,這才有了唐山的開平鎮。據孔克齊《至正直記》卷一,當日建開平城,有“威鎮朔漠”的軍事政治動機,這也可以說明“開平”兩字的潛在意味。而我的故鄉設縣,大約始于清初順治年間,其定名“開平”,是不是跟八旗南下掃平嶺海的歷史背景有關呢?

此外,各地還有“開遠”“平遠”“寧遠”“順化”之類名目,用意大約也是大同小異的吧。歷史有時需要反過來看。地名也是。

網絡編輯:解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