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地人才政策名稱盤點:地方政府的取名學

地方政府的人才政策取名之道。

責任編輯:危昱萍

編者按:

3月31日,《唯一的城》發布《孔雀計劃招才十年:深圳的海歸還快樂嗎?》一文。整理相關資料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各地人才計劃頻頻撞名。

78城數據中,超三成地區以動物命名人才引進政策,其中“鳳凰”“鯤鵬”“鴻鵠”等“中國風”名稱“出鏡”最多。另外,數字、河流、地名+“人才”的排列組合也是地方政府青睞的取名方式。

人才政策命名上,追求朗朗上口還是意蘊悠長,體現的是各地政府的城市形象傳播邏輯。在城市形象傳播愈發重要的當代,一個別具一格、特色明顯的名字更容易讓人記住。對城市而言,“里子”需要厚實,“包裝”也很重要。

中國人很會取名。

“神舟”飛船載人上天,“嫦娥”探月、“玉兔”巡月;衛星導航曰“北斗”,量子計算機名為“九章”。

但中國人有時又不太會取名字。

80后、90后繞不開“偉”和“靜”;在學校里喊一句“浩宇”“欣怡”,你會收獲一大波00后、10后的“回頭殺”。

不太會取名最為典型的事例,莫過于層出不窮的學者計劃,可謂是“黃河遼河海河,河河有份;長江湘江閩江,江江冠名”。

當前各地搞得紅紅火火的人才引進計劃,似乎也有類似傾向。

近日,唯城君搜集、梳理了全國78個地區的82個人才引進計劃名字,發現各地人才計劃頻頻撞名??兹给P凰與鯤鵬,神獸遍地;珠江浦江及海河,江河不息。

撞名似乎無可厚非。但對求賢若渴的城市來說,人才引進計劃的名字若平平無奇,將削弱其在社交時代的傳播度;反之,一個朗朗上口、獨具特色的名字,可助推人才計劃一炮而紅,展現城市的創意與包容。

動物:鳳凰最受青睞

“你在北京,我在南京,我們都是鳳凰人才?!?/p>

地方政府部門似乎執著于使用神獸動物來命名人才政策。

在收集的數據里面,就有超過三成的地區以動物來命名人才引進政策。其中,“鳳凰”“鯤鵬”“鴻鵠”等“中國風”名稱“出鏡率”最高。

國學典籍不乏神獸比喻人才的例子。

“臥龍鳳雛得其一即可安天下”?!度龂萘x》里,最有才學的諸葛亮和龐統是龍和鳳。這樣的評語,被后來的網絡小說《瑯琊榜》所戲仿,改成一句“麒麟才子,得之即得天下?!倍梓氲牡涔蕜t來自孔子。相傳孔子著《春秋》時,麒麟出世而被捕殺,他痛哭而棄筆,有恨禮崩樂壞不識瑞獸之意。麒麟之才自然是經天緯地,需要慧眼識別的英才。

石麒麟(視覺中國/圖)

《三國演義》還時常出現一句話:“良禽擇木而棲,賢人擇主而事?!边@里的“良禽”指的是鳳凰,“木”指的是梧桐樹?!对娊洝ご笱拧ぞ戆ⅰ分芯陀袑P凰習性的描述:“鳳凰之性,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比喻賢者潔身自愛,志求高遠。后人也常用“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來借喻人才的引進。

在統計中,云南省昭通市、北京市朝陽區、南京市鼓樓區、珠海市高新區,這四個地區都不約而同地采用“鳳凰計劃”來命名其人才引進政策。此外“鳳凰”還被多個地方政府搭配“英才”“梧桐”等來使用。

比之鳳凰,另外兩種飛禽“鯤鵬”和“鴻鵠”比喻志存高遠之人,古人常以此自壯?!蚌H鵬”典出《莊子·逍遙游》,許多中學生都背過這一段落:“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边@般高遠壯觀的景象,猶如稀世英才睥睨萬物的氣概。詩人李白經常以鯤鵬自詡,極具豪放飄逸之能事:“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泵褡逵⑿墼里w也表達了對做鯤鵬之才的愿望——岳飛,字鵬舉,正是鯤鵬之舉,鯤鵬之飛。

至于鴻鵠,最有名的是來自《史記》陳勝那句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是兩千多年前基層人民成為頂尖人才的愿望。

從這些古代的典故看,地方政府將以國學韻味的詞語命名人才政策,是對傳統中華人才觀的推崇和延續。

不過我們梳理發現,古代另一種寓意人才的動物并沒有出現,這就是“千里馬”?;蛟S“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過于常見,反倒在命名的選項中落選。

在神獸之外,另外一些動物具有現代社會的美好寓意。

追溯最早一批人才引進政策,上海市雛鷹歸巢計劃以雛鷹來比喻留學回國回滬人員。再如上世紀90年代,許多媒體都以“孔雀東南飛”來描述人才涌入以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這一現象?!翱兹笘|南飛”源自樂府詩,描繪的是焦仲卿和劉蘭芝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至90年代已脫離本來的寓意。2011年,深圳以“孔雀”來命名當年開始實施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也就不難看出其延續當年“孔雀東南飛”盛景的期望。

在熱鬧的動物世界襯托之下,植物則略顯無人問津。這是個有趣的現象,古代不乏有將梅、蘭、菊等自比的例子,但這一“歷史傳統”目前并沒有延續在地方政府的人才政策命名中。在收集到的樣本中,具有象征高潔美好品格之意的“梧桐”出現頻率最高——這與鳳凰的典故相呼應。

例外的是,廣州市的“紅棉計劃”采用的則是廣州市的市花——木棉花(又稱為紅棉)。從修辭上看,這更多是一種用當地常見的花卉標記地點的借代。

廣州中山紀念堂木棉花 (石登江/攝)

數字、河流與地名:科學理性與地理標志的碰撞

與具有精神象征、意蘊悠長的取名相比,以數字命名的人才政策顯得簡單粗暴。在樣本中可以看到,這類名稱無一例外都是將政策目標濃縮為幾個簡單的數字。這樣簡化的思路,倒是符合人們對政策“朗朗上口、一目了然”傳播特點的期待,可以最簡明概要地將計劃的大綱和人才數量需求展現出來。

譬如長沙市的“3635”計劃,目標是引進500名人才,其中包括領軍人才50名左右,高級經營管理和研發人才100名左右,專業技術骨干人才350名。

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曾說過:“人才是一條理性的河流,哪里有谷地,就向哪里匯聚?!?/p>

通過篩選人才計劃名也可以發現,人才計劃離不開“人才”,而哺育人才也離不開這一條條的河流。河流,不僅僅深受“學者”們的青睞,也是制定人才計劃名字時的“心頭好”。

這既是一種標記地點的借代修辭,又寓意了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連綿不絕的江河之水,不僅有匯流人才之寓意,同時預示著“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

江河上,有廣州的“珠江人才計劃”、上海的“浦江人才計劃”,也有天津“海河英才”計劃。而在湖畔上,無錫市的“太湖計劃”也讓人印象深刻。

上海黃浦江夜景 (新華社/圖)

天津海河 (新華社/圖)

江河湖海自古是國人尋找地域文化的心靈坐標,城市也借這個美好的寓意期盼著人才如泉水般噴涌匯入,匯成大江大河。

好聽的名字千篇一律,特別的名字萬里挑一??梢匀缜懊姘?,將人才比喻為騰飛的鳳凰,奔騰的川河。

但是,這樣撞名字的概率又大大地增加了。因此,更多地區在擬定人才引進政策的名字時,都會往里面再添一點地方特色。畢竟,于不少地區而言,地區特色才是它們最大的關注度。

這里面,有以地方諺語為標記的,如:一個全年“四季如春”的城市正盼君來,昆明的“春城計劃”讓人春心蕩漾。也有以當地著名景點為標記的,如湖北省十堰市的“武當人才支持計劃”。

除了地方特色,在修辭手法上也是各具特色。比如吉林省長春市的“長白慧谷”英才計劃中的長白慧谷,既包含了地名長春,同時也將吉林長白山美譽為智慧匯集之地。

長白山主峰 (新華社/圖)

再比如一些以當地著名產業為標記的。有著長達三千多年青銅冶煉史,被譽為“華夏青銅文化發祥地”的湖北省大冶市,在人才引進計劃的命名上就凸顯了產業的優勢,將人才引進計劃命名為“銅都英才”計劃。

無獨有偶,被譽為“中國第一鋼鐵工業城市”的遼寧省鞍山市,在命名時也采用了相似的辦法,將其人才引進計劃命名為“鋼都英才”計劃。通過名字,更直觀地將其城市經濟支柱以及面貌展示在大眾面前。

同時,我們在盤點中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因武侯祠而得名的“三國圣地”成都市武侯區以“諸葛人才”作為人才引進計劃名稱。與此同時,一千多公里之外的著名歷史古跡,劉備“三顧茅廬”所在地河南省南陽市也開展了“諸葛英才計劃”。這兩個地區,在歷史上因為“諸葛亮”而相關聯;在新時代,同樣也盼望著“諸葛亮型”人才匯聚于此,再創輝煌。

成都武侯祠 (新華社/圖)

此外,有更多地區的人才政策名字更加直接,比如深圳市福田區的福田英才、浙江義烏市的義烏英才等。

相比起這種“簡單粗暴”的命名,一些地區顯然對人才政策的名稱更加慎重,在制定相關政策名字的時候集聚民意、共謀發展。例如,浙江省舟山市的“舟創未來”海納計劃、天津市濱海新區的“鯤鵬計劃”都是通過向社會征集而得。

在城市形象傳播愈發重要的當代,如何吸引人才匯入,除了“里子”足夠厚實,“包裝”也顯得愈發重要。一個朗朗上口的人才政策名字,不僅可以讓人過目難忘,還可以從繁雜的網絡信息中“突圍而出”,助地區成為當代的人才高地。

(可視化:張茜儀 李紫茵)

網絡編輯:鄧麗萍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