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閱讀障礙研究專家:孩子有閱讀障礙,應該怎么辦?
“我們的口頭語言技能是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得到的,心理語言學家認為人類大腦中有一個先天的語言獲得裝置,使得我們的大腦能夠從與他人的互動中,抽象出語言的基本元素(詞匯)和構成規律(語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會聽和說是人類很基本的能力。但是文字就不太一樣了,文字的歷史太短了,大腦在進化過程中可能還沒有讓每個人都準備好足夠特異性的腦區來負責這個功能”
“只要他們練習得足夠多,總有一天是可以學會的。從我們以前做的實驗來看,我們教孩子少量的東西很多次,比如教他們4~6個符號的讀音,經過十次、八次的重復學習,這些孩子是可以學會的,一旦他們真正學會了,他們遺忘的比例并不比普通人高。他們的問題是在于建立心理詞典的階段,而一旦建立好之后,不會輕易忘記?!?/blockquote>責任編輯:邢人儼
閱讀障礙是一種先天基因導致的大腦功能輕微失調。在中國,大約5-8%的適齡兒童患有閱讀障礙,人數可達上千萬。圖為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劇照。
關于閱讀障礙,現有的研究仍有許多未解的疑團,它的成因有多種理論解釋,孩子表現出的癥狀也可能各不相同。
漢語閱讀障礙從1980年代才被首次報告。在中國,大約5-8%的適齡兒童患有閱讀障礙。他們眼中看到的文字似乎擠成一堆,可能會閃爍不定,認字時看漏看錯,寫字增減筆畫、顛倒部件。由于先天大腦功能輕微失調,這些孩子很難學會識別和書寫字詞。
舒華是漢語閱讀障礙最早、最權威的研究者之一,也是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一直致力于閱讀障礙的認知神經機制研究。李虹是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從2016年起幫助了一些閱讀障礙家庭,為他們提供干預和建議。
她們為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擔任專家顧問,希望將閱讀障礙的概念向社會普及。2021年3月,二位學者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專訪。
“閱讀就是很難習得的”
南方周末:漢語閱讀障礙研究的歷史還很短,最初是怎么發現的?
舒華:以前人們認為漢語是沒有閱讀障礙的,認為漢字就是畫,把一幅畫記下來不可能有什么閱讀障礙。拼音文字中的閱讀障礙主要是語音的問題,要把一個字母和一個讀音對應起來,如果對應不起來,看著詞就不會讀。1980年代初,我記得我的導師到美國去訪問,曾經有教授站起來問她,中國有沒有閱讀障礙?導師就說,我們還沒有做過系統的研究,現在還不能回答你。那時候還特別早,我們很想把這個研究做出來,能夠跟國際交流。
英語閱讀障礙的發現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國際上閱讀障礙研究非常熱,是非常前沿的一個學科,它有很多應用的價值。國外的人口不像中國這么多,優秀的人力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龐大的人群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和發展,對社會是很大的浪費,所以他們投入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閱讀障礙問題。
漢語最早是1982年,美國密歇根大學的一個教授做了一項跨文化研究,對美國、日本和中國臺灣這三個地方使用三種語言文字的兒童做了研究,發現閱讀障礙的比例是類似的。從他開始,漢語被發現是有閱讀障礙的。
南方周末:學界估計國內5-8%的學齡兒童有閱讀障礙,這個比例是如何得出的?
舒華:我們最早做了很多大型研究,八百、九百、后來又做兩千人,從這里篩出來符合閱讀障礙標準的大概占多少;然后我們又從另外一端來做,班級的老師給我們推薦一些閱讀有困難的孩子,我們拿做好的標準去篩查,有些孩子閱讀差是跟情緒、動機有關,這也不算閱讀障礙。根據老師的推薦,我們篩查出閱讀障礙的孩子,反過去再看他們是從多少個孩子里挑出來的,那個比例是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