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波利戰場紀行:凱末爾步兵團鏖戰澳新軍團
責任編輯:楊嘉敏
澳新軍團公墓旁邊有一塊巨大的紀念碑,碑上陽刻凱末爾于1934年為這些戰死的敵軍寫下的墓志銘,淺譯如下:
那些在這里撒下熱血、長眠于此的英雄們
你們如今安眠于一個友善的國度
安息吧!
對于我們來說,叫約翰尼和叫穆罕默德的人并無差別
你們肩并肩,安眠于我們的國土
家書
1915年4月17日,一名土耳其士官靠在坡頂的梨樹下,啜飲著勤務兵送上的奶茶。眼前是一條小溪,蜿蜒穿過加利波利半島(Gallipoli Peninsula)南部平原,對岸有羊群正在飲水,奶茶中的鮮奶就來自于其中的某一只。年輕士官反復誦讀母親寄來的家書,然后開始給母親回信,用詩意的語言向41歲的母親描述滿眼田園風光。他在信中寫到:如果您是男子,你就能像我一樣來這里嗅到遍野花香,喝到甘美的羊乳,看到麥浪在微風中起伏,聽到溪水在低回吟唱……
接著,他又寬慰母親:親愛的媽媽,不用覺得遺憾,將來我一定會帶您來這里欣賞風景——還有弟弟妹妹們!
在信的結尾,士官向真主祈禱,愿上蒼賜予自己力量,擦亮刺刀全殲來犯的英國人和法國人,保衛屬于土耳其人的美麗邊疆。
這位士官名叫哈?!ぐL鼓罚?span>Hasan Ethem),是一名在即將畢業前投筆從戎的法學院學生,隸屬于土軍第三軍19師57團2營6連,他的長官當時還默默無聞,名叫穆斯塔法·凱末爾。
兩天后,哈桑陣亡,時年25歲。
土軍57團公墓前的士兵塑像,奇怪的是他手持協約國步槍。
背景
按照慣例,探訪古戰場之前我總是先去當地博物館看看,哈桑的這封家書就陳列于紀念加利波利之戰的博物館里。
加利波利半島位于土耳其歐洲部分的最南端,是一戰的重要戰場之一,也是一戰中亞洲四大戰場里最為著名的一座:在膠州灣,日軍從人單勢孤的德國守備隊手中輕松地拿下了青島;在南高加索,俄軍憑借崎嶇地勢與土軍長期膠著;在美索不達米亞,英軍會同阿拉伯人驅逐兵無斗志的土軍;唯有在加利波利,一個亞洲國家與兩個歐洲國家在亞歐交界處竭力拼殺,戰役出現了一幕幕戲劇性的轉折,對于一戰本身乃至戰后的世界地緣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土耳其的角度來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原本秉承遠交近攻戰略,長期與英國結盟,對抗世仇俄羅斯。但隨著英法俄三國結盟成為協約國,土耳其轉而接受德國伸出的橄欖枝,加入了同盟國行列。一戰爆發后,土軍大舉進攻南高加索山區,試圖收復在過去二百五十年的十場俄土戰爭中陸續失去的領土。
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倉促出兵的俄軍本已在東線面臨德軍與奧軍的雙重壓力,于大戰開年的坦能堡會戰中損失25萬人,此時土耳其又從南線來襲,進一步分流了兵力。且土耳其的參戰切斷了黑海與地中海之間的航道,致使工業生產極度落后的俄國無法獲得英法兩國提供的軍事物資。因此,沙俄強烈要求協約國盟友出兵,聯手打垮土耳其,恢復其補給線。
從英法的角度來看,如果失去補給的俄國雙線作戰,最終無力維持而退出大戰,那么同盟國的軍事力量將全部壓到西線,于己極為不利。為了盡快把同盟國中最薄弱的土耳其踢出局,釋放出沙俄的全部軍事潛力,同時保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