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力:我想表達日常里的惴惴不安
當疫情從一種突發狀況轉變為長期延續,人類對自身處境有了新的理解。張培力將自己身體內部的變化和精神世界的不安坦陳給觀眾,以日常之物介入藝術對歷史的回應,揭示出我們習以為常的穩定背后隱藏著的危機。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劉悠翔
張培力作品《我身體的水的總量》(2019)
走進北京南鑼鼓巷附近的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隨著指引牌登上樓梯,能看到隨處散落在地面的“骨骼”“內臟”“脂肪”“血液”,它們由樹脂、大理石、瑪瑙、金屬等材質制成,如同古董一般被展示。
因為偶然的機會,藝術家張培力接觸到3D打印和3D雕刻技術,他對自己的身體進行了三次高精度的醫學掃描,借助最新技術,用得到的數據再現了自己身體的全部骨骼和主要器官,以此表達身體、身份、自我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觀眾仿佛進入藝術家的身體內部,窺視藏在這些數據里的秘密。
以上場景來自展覽《身體數據2020》,于2021年3月27日在北京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開幕。這次展覽集中展現了張培力過去五年的一批作品,延續了2019年11月個展《關于強迫癥的年度報告》中關于身體、生命和身份的探討。
當觀眾走進展廳,會在一片漆黑中看見桌案上發出熒光的一串數字,那是由張培力的身體醫學數據組成的身份證號。隨后,觀眾將被極強的光線照射到暫時性“失明”。
張培力以這件名為《密碼》的作品呼應另外一件作品《護照與簽注》,后者是張培力此前出國所用身份證明的照片底片。護照與簽注是個體伴隨著國際環境身份關系變化的證明,通過這些標志著人員流動的印記,彰顯出作者對所謂文明和自由的反思。
據藝術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這次的展覽本來只打算將《關于強迫癥的年度報告》搬來北京,在2020年以新的展陳方式展現,但因為疫情無法實現。疫情期間,張培力困在泰國,很長一段時間獨自住在一家酒店里,他對自己和生命的關系有了新的解讀,并在2020年下半年創作出了全新的作品。
當疫情從一種突發狀況轉變為長期延續,人類對自身處境有了新的理解。張培力將自己身體內部的變化和精神世界的不安坦陳給觀眾,以日常之物介入藝術對歷史的回應,揭示出我們習以為常的穩定背后隱藏著的危機。張培力說藝術的本質是無用的,他能做的也許只是將日常的惴惴不安表達出來。
張培力作品《全身的骨頭》(2019)
“結果是次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