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性事件矛頭為何總指向政府
體制性的問題不從體制上解決,而只隨機解決零星個案,那么每一次個案的成功,都非但不能觸動體制上的積弊,反而可能起到示范作用,鼓勵更多的出租車司機挺身而出。
責任編輯:陳敏 史哲 蔡軍劍
隨著群體性事件此起彼伏,處置群體性事件的新思維也在悄然破土。兩個多月前本報即已呼吁,需要最大限度地突破慣性思維和慣性模式,創造群體性事件軟著陸的有效機制。從成渝兩地鄉村教師停課事件,到重慶、三亞等地出租車司機罷工事件,形形色色的群體性事件大體上都得到妥善解決。以更從容、更平和、更人性的態度應對群體性事件,這正成為慣例,而為國內外輿論所稱道。
進步是明顯的。但客觀總結,仍非盡善盡美。
最大的遺憾,是群體性事件軟著陸尚停留在個案層面,更多的是一種被動反應,更多的是一種臨時措施,一種個性化施政,而沒有提升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執政理念,更沒有促成制度創新。因此,個案的理性解決,并沒有導致制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