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橋|對人工智能改進機器翻譯的效果,我持樂觀態度

在文學翻譯領域,受工匠思維的影響,作品被說成像機器翻譯一度是見不得人的事。一句“機翻”的評論,能引發豆瓣上的一場一星運動的腥風血雨。好在此爭論也沒白費,好歹讓人們更為合理地考慮機器翻譯的角色與定位。

責任編輯:劉小磊

已經公版的作品,由于無需支付版權轉讓費,一時間百舸爭流,多的甚至出現幾十種不同的譯本?!锻郀柕呛肪褪且焕?。

1933年,亞美尼亞裔法國工程師喬治·阿特斯魯尼(George Artsruni)獲得了“機械大腦”的證書專利。這個機械大腦是用目標語言中的單詞,替換原始語言中的單詞,類似于今日Word的替換功能。這應該是機器翻譯的較早記錄。

后來,機器翻譯和計算機的發展并駕齊驅。冷戰期間機器翻譯達到了一個小高潮。美蘇兩大陣營,都存在大量譯介對方情報之需。當時東西方交流少,翻譯需求大,但人工昂貴。在1963-1965年間,美國政府花在翻譯上的錢是1300萬美元。翻譯費用標準在千字9美元到66美元之間,比21世紀中國文學翻譯的標準還高出很多。1964年,美國成立了自動語言處理咨詢委員會(ALPAC),邀請了來自貝爾實驗室、蘭德公司、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分析機器翻譯的未來,為美國國防部、中央情報局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機構提供決策參考。

很長時間以來,研究者對機器翻譯還有一種思路,類似于柏拉圖的現實乃理念之模仿一說:所有文本,如中文、英文,都是更為抽象的某個超級文本的解碼。如果能回到這個抽象的超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