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中國現實

當自主創新的新能源技術為中國汽車業帶來跨越式發展的機會時,傳統的能源和技術依賴模式卻面臨著整體變革。

責任編輯:吳傳震

當自主創新的新能源技術為中國汽車業帶來跨越式發展的機會時,傳統的能源和技術依賴模式卻面臨著整體變革

現實與未來

11月23日下午,位于廣州琶洲的國際汽車展覽館內依舊是人山人海,各大汽車廠商推出的主力車型,在旋轉展臺上與美麗的車模一起爭奪著游客的目光。

與此同時,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洛杉磯車展卻呈現出另一幅景象:因金融海嘯而顯得門庭冷落的展廳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四十多輛油電混合型汽車和電動汽車,成為了這屆以環保為主題的車展最大的亮點。

洛杉磯車展總經理安迪·菲澤希說,在經濟環境不佳的情況下,本屆車展的最大收獲是讓消費者更多了解新一代節能汽車和以替代能源為動力的汽車。而在廣州車展中,本該成為主角的多款新能源車型,卻被爭奪現實市場的主力車型們擠到了展臺的一側。

從經濟效益的角度考慮,廠商們的選擇并不奇怪:即使是新能源車中最流行的混合動力汽車,在美國2007年汽車銷售份額也僅占2%。而對于剛剛跨進汽車時代的中國消費者來說,實惠的價格顯然要比能源選擇重要得多。

“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主要是考慮形象。”戴家輝(StephenW·Dyer)博士向記者介紹,歐美的大牌明星之所以愛買新能源汽車主要是因為它的環保概念。

這位操著一口流利中文的“老外”,不久前代表著名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與上海市政府新能源推進辦公室一起開發了對中國轎車替代動力前景的預測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礎上完成了名為《中國2020年轎車替代能源動力展望》的報告。

據報告分析,當國際油價處于每桶75美元的“保守場景”時,汽油車和汽油混合動力車將占中國汽車市場的絕對主流;而當油價上升至每桶150美元的“基本場景”時,汽油混合動力車將成為汽油車的主要補充車型;而當油價上升至每桶300美元的“極端場景”時,電動車將取代傳統的汽油車,成為整個市場中的主力車型。

盡管近期國際油價從近150美元驟跌至50美元以下,以至突破了報告中最保守的預測,使得作者們略顯尷尬,但他們認為報告中的主要邏輯和結論并未因此而改變。

報告總結的四條結論包括:1.油價較低時,政府更需要以積極政策來推動替代能源動力發展;2.在各種場景下,內燃機仍將是市場主流;3.電動車將首先大規模應用于小型車市場;4.無論哪種場景下,電動車相關技術都構成未來替代能源動力的核心。

這一預測與國際汽車廠商們在車展中表現出來的商業邏輯有著某種潛在的一致,那就是雙方均不約而同地認定:汽油車代表現在(或現實利益);而電動車則代表未來。

■小資料
何謂新能源汽車?按照發改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