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圖書館的24小時:人即是書,不止是書
在信息爆炸時代,一些有價值的音視頻資料可能會在幾年內淹沒甚至消失,而這些文獻也記錄著當今的歷史。收集這些文獻比較容易,成本也不高。圖書館能建立完備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給當代提供有保障的系統的文獻服務,也幫助后世留存一份相對完整的、全面的文化遺產。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22日《南方周末》)
發自:長沙
責任編輯:邢人儼
長沙市圖書館建于1960年,201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目前規劃館藏200萬冊圖書,目前已經飽和,每年新進大約15萬冊新書。
65后王自洋童年時最大的樂趣就是看書,但她生活在農村沒有多少課外書可看。初中時,她的一個同學的父親以前是當老師的,家里訂了《兒童文學》《小溪流》《故事會》,“我小時候哪看過那個,就像牛進到菜園子一樣的,”王自洋回憶,“我一背就背一摞回去,看完又還。他們家孩子沒讀完的書,我都借來讀了,所以要借來的書才會讀?!贝蠹s十年后,王自洋進入圖書館工作,2009年起擔任長沙市圖書館館長,她所在的圖書館里,如今藏書兩百多萬冊。
1904年,湖南圖書館在長沙建成,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省立公共圖書館。中國古代的藏書樓歷史悠久,老子所執掌的周王室藏書室,是文獻記載中最古老的正式的藏書機構,老子相當于周王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中國的現代圖書館肇始于清末,這個詞首次出現在1896年梁啟超主編的《時務報》上。從藏書樓到圖書館,天下好書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讀到。
8:00
您已進入一級防火單位
2021年4月10日,長沙的雨已連綿下了兩周。早上八點,依然有許多讀者等在長沙市圖書館門口。圖書館對外開放時間是上午九點,但因讀者需要如今八點就會開門讓讀者進館。
讀者入館安檢時,攜帶槍支彈藥管制刀具等危險物品都會被攔下——當然,安保隊長曾巍巍在工作中沒有碰到這些情況,他攔下最危險也最常見的就是打火機。圖書館是一級防火單位,配備了消防栓、滅火器、消防噴淋、自動水炮、防火卷簾、煙感器等各式滅火設備。入館讀者攜帶的打火機會被截留,截下的打火機會放到出口處的筐里,由讀者出館時從里面拿一個。
一些老人家會帶一些熟食過來,安保會勸這些讀者把這些美食存進門口的存包柜,中午可以去旁邊食堂加熱享用。在圖書館里,讀者脫鞋、吃東西、打鬧、大聲喧嘩、躺下睡覺都會被安保人員勸阻。圖書館內還裝有一百多個監控,做到無死角覆蓋?!鞍滋煊幸恍┳x者心大,中午把電腦放在桌上,就跑到我們食堂去吃飯,回來的時候電腦沒看見了?!痹∥』貞浺荒昀锱紶栍龅降倪@種情況,“他們報完警之后,我們就會協助把監控調出來。我們能做的就是維持現場秩序,盡量去巡視,加強管控,看到行為詭異的人會特別留意,但是我們不可能火眼金睛到每一個(行為異常的)人都辨別得出來?!?/p>
圖書館安保和前臺還會遇到一些找孩子/找家長的讀者?!坝幸粋€小孩找爸爸,我們給他爸打電話,他爸說,我把小孩扔那兒我去洗頭了?!币幻^員回憶。曾巍巍說:“這一塊我們每個同事每年要新增好多(手機)話費的?!?/p>
安保人員在工作中也有空閑時間,主要出現在每周二到周五,這些天來圖書館的讀者相對少些(每天三四千人)。一些復習考研的年輕人因此來長沙市圖書館做安保?!叭ツ昃陀腥膫€考研的?!痹∥「嬖V南方周末記者,“借助我們館里的平臺,邊上班邊復習?!?/p>
9:00
每本書都有KPI
上午九點,圖書館正式開放,燈火通明,所有儀器設備也運轉起來。長沙市圖書館正常運行一天需要消耗一萬元水電費。
圖書分揀室里,兩條墨綠色的傳送帶將讀者還的書源源不斷送進來。4月10日這天,這里累計分揀了7219本書,由于周末是還書高峰期,圖書館通常會請三四名大學生志愿者來幫忙,其中一名來自中南大學材料專業,參加這個志愿活動是因為她還沒來過長沙市圖書館,想來看看。還回圖書通過RFID工作站感應館藏信息,然后被工作人員按館藏地點分堆擺放:自科借閱室、社科借閱室、青少年借閱室、兒童借閱室、24小時自助借閱室,其中兒童圖書還分為有色標的和無色標的兩類。這些大學生志愿者幾乎以這樣的節奏忙碌了一整天。經過他們初分的圖書被裝在平板車上,送到各個借閱室,由那里的工作人員上架到正確的書架上。
長沙市圖書館的社科和自科借閱室,有自動盤點機器人協助點檢圖書,幫助館員檢查放錯的圖書。這些書架上布有點位,每本書的芯片對應一個點位,盤點機器人掃描核對點位和芯片,發現對應錯誤的就會通知館員來糾正。
每本書都有“KPI(關鍵績效指標)”,“我們會定期跟蹤圖書的借閱情況——一本書如果在一定時間內借閱率為零,就要考慮從書架上下架?!蔽汉Q喔嬖V南方周末記者,作為補充工作,圖書館員也會定期推薦一些借閱量不高但頗有閱讀價值的書,提高它們的關注度,“推完以后要跟蹤,如果推完這本書一個月以后還是沒有(人讀),說明這個書不符合大眾的閱讀需求,下次這一類的書就會推薦得少一些?!?/p>
長沙市圖書館規劃館藏200萬冊圖書,目前已經飽和,每年新進大約15萬冊新書,就意味著下架相應數量的圖書。館員會制定一個算法,“把這幾年的借閱情況來作對比,這幾年都沒有借過,或者借得太少的,都要考慮逐步下架?!?/p>
一些受傷的書則會送到朱鵬春的辦公室。朱鵬春是長沙市圖書館的“圖書醫生”,他辦公室的桌上、地上、書架上堆滿了這樣的書,最常見的是書脊裂了、書頁散了、封面破了,這些書在系統中的狀態被更改為“修補”,相當于在醫院掛號。朱鵬春每天能救活八九十本書,切割墊板就是他的手術臺,手術工具包括醫治膠裝書的膠槍和吹風機、縫合線裝書的針線、固定書頁的訂書機和方錘。修好的書,在系統中的狀態又會改回“在館(可外借)”。如今,朱鵬春會在每本修過的書的扉頁前裝訂一張讀者交流卡,告訴讀者這本書“重獲新生”,提醒大家愛護它,尤其是“不要扔書”。
朱鵬春每周大約會收到150本受傷的書,占借閱總數的近6‰,其中少數圖書已經書頁殘缺、被水泡皺,相當于得了絕癥,無藥可救。讀者無法再檢索到這些書,它們的系統狀態將被更改為“剔除”,暫時打包存放于圖書館倉庫?!斑@個書出版出來就是給讀者看的,書越壞,就證明翻閱的人越多?!币姂T圖書生死的朱鵬春頗為豁達。經過專業培訓且具有多年古籍修復經驗的他想到成語“韋編三絕”——《史記》用把書翻壞來比喻讀書勤奮。
德國數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茨先后在兩所圖書館擔任館長,他認為圖書館的價值只取決于所含藏書的質以及讀者利用的頻密與否,而非在于藏書量或者罕有珍本的多寡。按照這個邏輯,他認為小開本書比大開本好,因為前者省地方,且可以避免華而不實的裝飾。
新中國成立前的出版物由于大多使用酸性劣質紙,現在已經進入泛黃發脆甚至嚴重破損狀態,文化部于1980年代初組織全國大中型公共圖書館聯合實施文獻搶救計劃,相關文獻保護工作延續至今。
9:00-12:00
收入的不止是書
圖書館采編部的奉永桃,所做的幾乎是全館“看書”數量最多的工作——每天為圖書館選入四百余種新書。為了選出市面上的好書,奉永桃和同事們以2009年評選的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為基礎,去掉其中的專業類出版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