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重在訓練自己的判斷力,感受不同國度、時代和人格的精神風貌
這類偶然的“經典名著”之多,遠過于一般讀者的想象,只是既然有經典的地位,人們也就不敢稍有指摘。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2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善于閱讀者從普通作品中所汲取的,可能也遠過他們從傳世經典中所得到的收獲。圖為河南商丘一處鄉村小學,正在進行親子閱讀的學生和家長。
“閱讀”這個簡單的動詞,自然隱含了“書”這個賓語——比如世界閱讀日,想必不是鼓勵人們去閱讀交費通知或者廣告郵件。當然,書也不是毫無目標的泛指,而隱含了對某種價值的期待:得是有“價值”的書,閱讀這件事才有意義。
什么書有價值,或者說“更有”價值,是人類閱讀史上永恒的論戰題目。毫無疑問,書籍有若干客觀的價值高下。世上有許許多多明顯是粗制濫造的庸劣作品,充斥著所有的大小書店和圖書館。
不過,承認書籍客觀的價值高下,并不是說對所謂名著就要頂禮膜拜。在文學和文化史中有很多如雷貫耳的名字,都只是由于歷史的機遇而獲得大名:印刷術發明前,許多書籍常常在戰亂中一把火燒掉,幸運保存下來少許的便成了傳世經典;許多書籍因為對歷史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從而被抬舉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陳玲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