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閱讀現狀
從2007年起,中國少兒出版行業持續迅猛發展,出現了少兒讀物的“黃金十年”,童書的出版數量從每年一萬多種發展到四萬多種,質量也大有提升。但少兒圖書發展的紅利,大部分由一、二線城市的兒童分享。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2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吳筱羽
編者按: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
國家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朱永新認為,社會公平的基礎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基礎是閱讀公平。在基礎教育階段,隨著“大語文時代”到來,閱讀公平面臨著更多挑戰。2018年《鄉村兒童閱讀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中西部貧困地區兒童的課外閱讀資源整體匱乏,高達74%的受訪鄉村兒童一年閱讀的課外讀物不足10本。這一數據與2016年《中國城市兒童閱讀調研報告》中顯示的“64.2%的城市兒童年閱讀量超過10本”形成鮮明對比。
2021年4月起,南方周末推出“閱讀新火種”公益行動,向全國2萬名中學語文教師贈閱為期一年的《南方周末》報紙,并將通過名家進校園活動、教師公益訓練營等舉措助力閱讀推廣,激發更多教育工作者和年輕學子對閱讀的興趣。
2018年1月9日,湖南湘西岔河小學,下課時間,孩子們有的在玩,有的在看課外書。
這是北京市海淀區某重點小學五年級書單,必讀書目六冊,選讀書目五冊,有的書市面有多種版本,還體貼地附上了建議的出版社或譯者。小小五年級生周子墨,本學期的必讀任務,包括《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四大名著。
書單在每學期初如期而至,從一年級最簡單的《小布頭奇遇記》到如今的《駱駝祥子》。語文老師讓孩子們把書單帶給家長,家長自行購買,并督促孩子完成閱讀。
四百多公里外,山西晉中某鄉村小學學生孫小蕓家里,適合她看的只有一本《腦筋急轉彎大全》。學校推薦的課外書,一學期一本,在同學間“漂流”。
孫小蕓家境不算差,父母均在外打工,只是,她不知道應當讀什么書,如何“讀書”。
閱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美國教育理論家艾瑞克·唐納德·赫希在《知識匱乏:縮小美國兒童令人震驚的教育差距》一書中指出,“我們只有在妥善處理好閱讀問題后,才能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中處于最佳地位,才能實現保證每位學生人生起點公平的目標?!?/p>
“起點公平的目標”,同樣適用于中國的教育環境。
國家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認為,社會公平的基礎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基礎是閱讀公平,而“以往我們在推進教育公平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閱讀公平這個非常重要的領域”。2020年11月22日舉辦的“閱讀推進社會公平”主題沙龍中,他特別提到。
隨著“大語文時代”到來,基礎教育階段的閱讀公平面臨著更多挑戰。
送去書,不等于送去閱讀
在城市,孩子們的閱讀當然并非始于小學,甚至不是幼兒園。
早在周子墨的幼兒啟蒙階段,母親郭虹就有意識地讓她接觸了很多經典繪本、有聲書。這只是常規做法,如今,周子墨身邊不乏閱讀量巨大的同學:有人博覽中、英文經典作品;有人已對《紅樓夢》研究頗深,常撰文深入分析其中的人物塑造;有人早早讀完金庸全集、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