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米”考驗三峽工程
漂浮在滿江垃圾中的監測船猶如擱淺在泥地上的船只模型,醒目的橫幅上“決戰蓄水175米”的字樣提醒著人們,但如果不仔細觀察,沒人會認為那下面是水。
責任編輯:曹筠武 實習生 王霞
三峽庫區蓄水暫停于172米,垃圾突襲顯示庫區環保配套設施仍有不足
進入11月中旬,三峽大壩上下游各縣市皆松了口氣。由于各段江面垃圾漂浮物終于明顯減少,上游沿線各江段垃圾清漂隊終能從持續了近2個月的緊張勞動中解脫。
三峽梯級調度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蓄水暫停前,三峽壩前水位為172.47米,距最終蓄水位175米僅差2.53米。蓄水暫停的決定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后做出的。伴隨著持續了近2個月的三峽庫區首次175米蓄水任務的中途暫停,以及隨后水位的下降,垃圾滿長江的狀況終于得到了緩解。另據報道,大壩下游航道水深不足的境況也隨之有較大改善。
此次垃圾事件并沒有造成廣泛影響,這塊地處中國西南群山中的廣大庫區遭遇的僅僅是三峽工程動工16年來的一次小意外,而更重要的是,對于已經花費上千億元的三峽工程來講,能否實現工程設計所要求的海拔175米的正常蓄水位,以及達成遠洋海輪從上海直達重慶的通航愿景,此次實驗性蓄水將是對三峽工程16年建設成果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全面檢驗。
據有關方面透露,此次暫停蓄水后,是否繼續抬升至設計規定的最終蓄水位175米,要視上游來水及其他具體情況而定。
大壩前的垃圾攻防戰
11月16日,三峽大壩上游各縣市環衛部門負責人齊集重慶市奉節縣,對于之前近兩個月的垃圾打撈清漂工作進行總結。作為惟一被邀請出席的一線清漂人員,萬州市清漂隊長、人稱“長江清漂王”的劉古軍被要求談一談經驗。他是開了幾個小時的快船沿江趕過來的。
會后,劉古軍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