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方舟

該怎么形容合屋葉這樣的人呢?捷克反法西斯主義者伏契克稱他們是“朽木雕成的木偶”,“卑鄙而可憐,殘暴而可笑”。就是這么平庸的小人物,合起來制造了驚天動地的罪惡。但好在木偶的對面,常常有一座座“石頭刻成的雕像”,克制他們。

責任編輯:楊嘉敏

我曾去上海的猶太難民紀念館參觀,又沿舟山路、霍山路走過,以為自己看得差不多了。后來得知,上海猶太人的活動遺跡遠不止這些,后悔走得太倉促。好在不久,館方舉辦“海上方舟探尋之旅——猶太遺跡深度游”活動,機會難得,便報名又游了一次。

“深度游”,照館方的說法,是“館內館外猶太遺跡參觀一次全搞定”,由資深講述人導游。這正是我要的。前一次游覽回來,夫人問:“是不是很壓抑?”難怪她這么問,只要把猶太人和二戰聯系起來,想到的總是悲慘、苦難一類,尤其是想到華沙、基輔、阿姆斯特丹這些歐洲城市,感覺只有夜一般的黑暗。我告訴她,上海雖然不是“流奶與蜜之地”,但猶太人總算可以不經歷同胞在歐洲經歷的浩劫,過起為柴米油鹽奔波的日子了。給人的感受,是憂傷中裹著一點溫暖,希望中透著一點苦澀。這么一說,她也報名同去了。

當時有“小維也納”之稱的舟山路,是猶太難民隔離區內一條繁華的歐式街道。 (雷夫/圖)

從外灘的中山東路向北,過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經東長治路接長陽路走不多遠,在路右可見兩三幢俄式的紅磚小樓。這里就是長陽路62號,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導游楊先生果然是一位“資深講述人”,不僅對猶太難民居住地了如指掌,說起舊事來如數家珍,對猶太歷史、習俗、宗教也熟悉。他帶我們參觀了兩個多小時,從陳列館到舟山路,從提籃橋監獄到第一難民中心,從美猶聯合救濟會舊址到遠東反戰大會舊址,從霍山公園到百老匯大戲院,無論大街、里弄,處處讓我們如臨其境,體會到當年猶太難民的生活景況。正是陰雨天,料峭春寒也幫著把我們帶回那個黑白老照片一般的年代。

楊先生說,我們游的只是猶太人聚居區極小的一部分;聚居區全部,是西起公平路,東至通北路,南起惠民路,北至周家嘴路的一塊兩平方公里大小的區域。紀念館一帶是保存得較好的,而周圍有些著名的標志性建筑群,如“三益邨”,已在計劃拆除之列,由隔板擋著,看不到了,有一點遺憾。

聚居區,實際上是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侵華當局為“無國籍難民”劃定的隔離區。雖然未提猶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梁淑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