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情報局 | 低碳飲食,非得吃素嗎?

有句玩笑話:如果把牛視作一個國家的話,它們將是全球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比起吃素,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是從源頭上減少食物浪費。食物浪費損失的不僅是食物,還有生產和運輸過程中投入的大量資源。

這些場景或許都不再遙不可及。打開外賣軟件,思考著今天是吃牛腩飯還是螺螄粉,看到手機上的碳足跡追蹤程序提醒,本月碳排已達目標上限的一半,權衡之下決定下樓吃快餐。

責任編輯:汪韜

2020年10月,泰國曼谷素食節。 (新華社/圖)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當你在超市買菜時,每一張食品標簽上都寫著100g該產品生產周期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你會因為鷹嘴豆的“碳足跡”只有牛肉的1/34而選擇攝入植物蛋白質么?

大多數肉食愛好者,想必會給出否定答案。首先,人們談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大多想到綠色出行、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鮮少談及食物與氣候變化的聯系;其次,即便了解紅肉與蔬食的碳排放量相差十倍以上,牛肉軟嫩Q彈、多汁又有嚼勁的口感,又豈是干巴巴的水煮豆子可比?

最近幾個月,碳足跡、碳達峰、碳中和等“碳圈”詞匯,成了環保領域當之無愧的“第一流量”。話題正在出圈,普通人能做的比想象的要多得多。

按照20207月,總部位于挪威的非營利性組織EAT的報告(下稱EAT報告),如果每個人都和美國人與巴西人吃一樣多的牛排和乳制品,還需要多5個地球才能喂飽這個世界。當前人類在食物的生產、消費過程中約產生12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24%,相當于電力生產活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但要改變人的飲食習慣,困難很大?!?span>2021年421日,糧食與土地利用聯盟中國項目總監趙海軍在“零碳未來與個人行為改變系列研討會”上談到,目前公眾對整個食物系統的認知還不足,對全球治理議題的關注和參與度也還不夠,應從理念上提高認知的整體性——飲食不僅涉及個人健康問題,更是全球問題。

但低碳飲食,非得吃素嗎?

食品快消業,解鎖給地球“減負”的新方式

意為“阻止碳足跡”的碳阻跡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碳排放管理的軟件及咨詢服務提供商。該公司技術總監歐陽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21年春節過后,他們公司的咨詢量增長,“電話多得接不過來”。

碳足跡,英文為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業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通過交通運輸、食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汪亞純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