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博物館上小學”:讓所有孩子擁有同等機會
在同一座博物館里,不同的孩子會對不同的展品產生興趣,有不少孩子在第一個星期的課程結束后就把博物館當作了自己的主場,期待著下個星期的到來。同時,他們下課回到家會興致勃勃地和家長們分享自己的見聞,并且拉著家長周末去博物館參觀,跟他們實地講解博物館的知識。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2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我在博物館上小學”試行項目中,老師穿著與場館年代相符的服飾為孩子上課。
挪威卑爾根城市博物館,一群孩子正在無實物表演建造一座市政廳。小石匠們在從采石場搬石頭,另一邊的小木匠在挑選、切割木材。他們分工明確、合作緊密,一切都有條不紊、不緊不慢地進行著。
溫迪·詹姆斯進入場館,組織的老師向孩子們介紹,這是一位來自英國的客人,她不會說你們的語言,但是沒關系,你們可以一起工作。
于是溫迪加入了這個建筑團隊,她和孩子們一起搬著空氣石頭、建造空氣房屋。
這是以角色扮演形式開展的博物館課程,在博物館上學的孩子們能以這樣的形式更好地了解展區,從而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溫迪·詹姆斯則是作為“我在博物館上小學”項目的發起者,來參觀項目的海外成果。
“我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看到的。這些小孩子都在一本正經地‘造’著什么東西!”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溫迪·詹姆斯一臉微笑,用手比劃著還原孩子們當時的造屋動作。
“我在博物館上小學”項目起源于2016年的英國,由溫迪·詹姆斯提出計劃、倫敦國王學院的文化研究所等高校承辦,將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生送到博物館里進行日常的課程學習。
項目起源的背景包括近年來社會希望中小學能為青少年和兒童提供更創新、靈活、參與性強的教育,而學校場地嚴重不足;博物館也一直希望培育忠實、多元化的觀眾群體。
提出讓學生在博物館上課的溫迪·詹姆斯并非老師,也不是博物館工作人員,而是一名有著多年經驗的建筑師。
2021年4月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她還處于居家辦公狀態,背靠窗臺,一身簡潔運動風穿著。有著一頭短發與歐洲人標志性深邃大眼的她,采訪中提及項目及成果時總會提高一個聲調,連帶著手勢一并講述,深邃的綠色瞳孔中泛出光亮。
如今,這個項目在多個國家落地,英國的項目發展和協調“中心”也被牛津布魯克斯大學承辦,“有了新家”。而溫迪則出任這個項目中教師培訓督導小組的顧問。
拉著家長去博物館
“我在博物館上小學”最初的試行項目之一,是生命銀行肯辛通幼兒中心與泰特利物浦美術館的合作。某一天,一個從來沒有在班里說過話的小男孩第一次開口,問身邊的孩子一個問題。
被問到的孩子十分驚訝:“哇,你居然知道我的名字!”
生命銀行肯辛通幼兒中心的執行主任瑪麗·哈珀在總結該項目時描述了這樣一幕。有不少孩子在其中提升了個人自信和社交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