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地標丨河山在上:紅四方面軍的巴蜀記憶
1932年底,紅四方面軍進入四川,建立了川陜根據地,以奇兵突襲拿下劍門關,以拌桶為船渡過涪江……但是,在七天七夜的百丈關戰役失利后,紅四方面軍不得不北上。
對紅四方面軍來說,艱難的歷程并未畫上句號。不久,他們將組建為西路軍。那些曾走過巴蜀大地的幸存者,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將埋骨寒冷荒涼的河西走廊……
站在這個含意深邃的時間節點之上,去追尋紅四方面軍曾經跋涉在巴蜀大地上的身影,撿拾遺落在光陰縫隙里的珍珠,擦拭塵埃,它們依然閃耀出理想的光芒。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2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非常湊巧,那天是清明,天氣真的就像詩人說的那樣:清明時節雨紛紛。
我在半山腰的停車場泊好車,沿著長長的臺階拾級而上。幾百級臺階后,再穿過一片小樹林,然后,我看到,以一匹青翠的山峰為背景,在傾斜而開闊的坡地上,幾千塊白色的墓碑靜立在清明的細雨中。每一塊墓碑中心,都刻劃著一個紅五星。
這個地方叫王坪。八十多年前,這里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總醫院所在地;八十多年后,這里是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七千八百多名四方面軍將士沉睡于此。而紅四方面軍的巴蜀記憶,也要從王坪陵園所在的通江說起……
王坪紅軍烈士陵園,這里沉睡著七千八百多名紅軍將士,是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
通江的紅色歲月
一般而言,在山區,兩條河交匯的地方,大抵會沖積出一片或大或小的平壩,這些珍貴的平壩,幾乎都會成為聚落。并且,這些聚落多半有一個相同的名字:兩河口。
我試著查了一下,全國叫兩河口的鄉鎮,有幾十個之多,而我順著崎嶇山路前去尋訪的這個,它離王坪烈士陵園只有五十多公里。不過,開車也需要兩小時。公路在山間盤旋延伸,沾衣欲濕的雨后,寒煙如織,空山積翠。在一個高高的埡口,我終于看到了山腳下兩條清淺的河流,河畔狹窄的臺地上,積木般壘著一些房屋。這就是通江縣兩河口鎮。
時間回溯到1932年——這一年,中國和世界發生了如下大事:日軍入侵,東三省全部淪陷;偽滿洲國成立;蔣介石召開廬山會議,宣布攘外必先安內;國民政府推行義務教育;泰國改為君主立憲;甘地入獄;美國婦女埃爾哈特首次單人飛越大西洋……
不過,對深陷大巴山深處的兩河口來說,這些都過于遙遠。這一年,兩河口最重大的事件發生在雪花飄飄的隆冬時節:
12月18日,隨著一陣陣炒豆般的槍聲,兩河口人看到,一支著灰色軍裝的隊伍,涉過結了薄冰的宕水從對岸沖來,守衛的川軍望風而逃。接下來三天,一萬四千多名紅四方面軍將士通過四只木船搭起的浮橋走進鎮子,走向遠方。
兩河口,因宕水和漁洞河交匯而得名。宕水又名大通江,發源于大巴山腹地,南流后注入巴河,巴河注入渠江,渠江注入嘉陵江,嘉陵江在重慶朝天門注入長江。作為陜西與四川的天然地理分界線,當紅軍走過短短幾十米長的浮橋,卻意味著紅四方面軍從此進入了四川。今天的兩河口鎮,一塊“紅軍入川第一鎮”紀念碑和一尊紅軍石雕便成為物化的入川記憶。
紅四方面軍的前身是鄂豫皖根據地的紅四軍和紅二十五軍。1931年11月,兩軍在湖北黃安(今紅安)組建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總兵力三萬余人。
一年后,由于反圍剿失敗,鄂豫皖根據地被放棄,四方面軍就此走上了通往四川之路。1932年12月,四方面軍抵達陜南西鄉一帶。據徐向前回憶,一開始,紅軍打算在這里建立根據地,“可是這里已經給土匪糟蹋得不成樣子,加上連年干旱歉收,糧食極缺,群眾又少,大部隊無法久駐?!毕鄳?,南下四川便成為水到渠成的第一選擇。
選擇四川的有利條件在于,一方面,四川乃天府之國,物產豐饒,地勢險要;另一方面,多年來,四川軍閥割據,彼此獨立為王,紅軍將有更好的生存空間。
當年12月15日,紅軍在西鄉縣鐘家溝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議,會議正式決定入川。四方面軍頭號人物張國燾說:“當年諸葛亮隆中決策,就定下三分天下,蜀主劉備進四川,使漢室有了三分江山。好,我們入蜀發展?!?/p>
通江文廟,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 。
三天后,紅軍先頭部隊渡過了川陜界河大通江。
當時的通江等川東北地區,屬于軍閥田頌堯地盤。其時,田頌堯正和劉文輝在成都交火,川東防務空虛。乘此大好良機,紅軍迅猛推進,在進至泥溪場和苦草壩后,兵分三路,很快攻占了通江、南江和巴中。
距兩河口約九十公里的地方,大通江接納了小通江,始稱通江,這也是通江縣名的由來。通江縣城,就位于大、小通江交匯處。以后將近三年時間,通江縣城便作為川陜根據地首府而存在。眾多黨政機關分布于此:西北軍委、川陜省蘇維埃政府、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總政治部……
從地形上說,通江縣城就像放大版的兩河口。同樣因兩水交匯,同樣有山峰環繞,同樣是河濱的小塊平壩和臺地。
我查找到一些拍攝于幾十年前的通江縣城老照片,只見云霧蒸騰的半山腰上,高高低低地擁擠著一些房屋。文廟曾是這座縣城最豪華最寬敞的公共建筑,紅軍到來后,這里成了總指揮部和總政治部辦公地。文廟后面的炮臺山,民國初年辟為諾江公園。紅軍進駐后,改名列寧公園,并沿襲至今。當年,張國燾、陳昌浩和徐向前等人,就住在公園里。
當時,通江人口二十三萬,參加紅軍者多達四萬八千,參加地方武裝和支前組織的有十幾萬。這些人中,有五萬多人先后犧牲——平均起來,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名烈士。
與王坪烈士陵園一山之隔的沙溪街道背后的山坡上,有一座觀景臺。觀景臺觀望的對象,不是隔著山溝的青山綠樹,而是青山綠樹中一道高高聳起的峭壁——峭壁上有四個白色大字:赤化全川。
眾所周知,紅軍一直非常重視宣傳。宣傳形式,除歌曲、快板、報紙外,標語最為重要且普及。以四方面軍而言,政治部下屬一個鏨字隊。鏨字隊的數百名隊員,其任務就是在各種巖石上刻標語。赤化全川四個字,每字高五米九,寬五米二,單字三十平方米,相當于許多人家的客廳;筆畫深三十五厘米,寬七十厘米,足以躺下一個成年人。當時,一個小學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