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時期的“耳目喉舌”

中共中央駐留西柏坡期間,以西柏坡村為中心,方圓幾十公里內“耳目喉舌”機構的建設,基本奠定了新中國成立后的媒體格局。

為便于與中央溝通,胡喬木住進了中央大院。1948年9月,多名新華社編輯從陳家峪搬到西柏坡,開始在胡喬木居住的小院內辦公,對外稱“總編室”,實際成了設在黨中央大院里的“小新華社”。

據胡喬木回憶, 1500字的公報中有500字系毛澤東添加,其中就包括第一句中的“會議在石家莊附近舉行”,罕見地打破了以往對中共中央所在地嚴格保密的慣例。

(本文首發于2021年4月29日《南方周末》)

發自:西柏坡

責任編輯:錢昊平

河北省井陘縣窟窿峰村,1948年,陜北新華廣播電臺從河北涉縣搬遷至此,圖中所示是電臺的機房。 (南方周末記者 李玉樓/圖)

西柏坡、窟窿峰、里莊,原本都是太行山麓上的普通山村。因70年前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駐留,它們被寫進中國新聞史。

1948年夏天,中央機關抵達西柏坡,新華社總社隨即遷到附近,并在中央大院內設立“總編室”。

以西柏坡村為中心,多個“耳目喉舌”機構相繼在方圓幾十公里內落腳。

向南40公里處的井陘縣窟窿峰村,是陜北新華廣播電臺(新華社口播部)發射機房所在地,那里發射出的電波能覆蓋整個國統區,甚至觸達歐美。日后,“陜北臺”轉身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電臺和新華社在延安時期已經存在,新《人民日報》則是在西柏坡時期誕生,其所在的平山縣里莊村,離西柏坡也是40公里。

通過報紙、電臺、通訊社,中國共產黨在那一時期的主張得以向外界傳播。

與其他時期不同的是,“西柏坡時期”處于新中國成立前夕,當時的宣傳機構建設,直接為新中國的媒體格局奠定了基礎。1949年以后,《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臺一直位居“中央主流媒體”之列。

時至今日,新聞機構的指導方針、組織結構、制度建設,都還能看到“西柏坡時期”的影子。

東渡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離延安。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更名為陜北新華廣播電臺,并入新華社,對外仍保留電臺的呼號。此時的新華社也擔負了中央機關報和廣播電臺的職能。

按照中央部署,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組成中央前委,留在陜北主持中央和軍委工作,劉少奇、朱德則率領中央工委,東渡黃河,選擇適合地點完成中央委托的工作。

新華社的范長江等人以“四大隊”番號跟隨毛澤東轉戰陜北,其余大部分人員則向東轉移到河北省涉縣。

撤離延安之前,中央已經指示晉冀魯豫中央局組建新華社臨時總社,接替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工作,接到通知后,晉冀魯豫中央局為臨時總社選址在靠近太行山區的涉縣。

東渡的中央工委最初并沒有打算長駐在晉察冀,而是“先至晉察冀指導工作一時期”。

工委一行人抵達時,正太戰役已經開始,形勢比較樂觀,晉察冀軍區負責人聶榮臻便建議中央工委留下指導工作,這一建議被采納。

決定留駐晉察冀后,中央工委便考慮在河北平山縣選擇駐地,平山位于太行山東麓,毗鄰華北大平原,被聶榮臻譽為“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

時任朱德機要秘書的潘開文參與了中央工委選址工作。他在晚年回憶稱:“工委有好幾千人,所找的地方要能放得下,沿滹沱河村莊較多,村子大,距離近,且河兩岸灘地肥美,物產豐富,而且向東出30公里便是華北大平原,交通便利,所以決定在這一帶選址?!?/p>

潘開文等人騎馬沿滹沱河考察發現,沿途洪子店、郭蘇、夾峪等村子很大,熱鬧繁華,但目標也大,人多不便于保密。他們折返走到西柏坡時,天色已晚,便在此露宿一夜。

“星星很亮,我們吃過東西后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思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