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鈞:從中國民居走向世界建筑

《中國建筑圖解詞典》、《中國園林圖解詞典》和《西方建筑圖解詞典》2006年出版后,至今已加印七十多次,王其鈞的名字也因此被許多建筑及園林專業的大學生所熟知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21年第6期)

責任編輯:雨僧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去重慶旅游的人大概很難避開臨江門,它位于市中心,毗鄰解放碑商圈,第一條輕軌線在此穿過,最早的高樓、商場也在這一片出沒。如今你看著彩燈倒映的江面,已很難想象改造前的港灣模樣——三面環山,走下寬闊的臺階,便能到達嘉陵江邊。一眼望去,不斷走動的搬運工將船上的貨物卸下,用竹竿扛著送至城中。兩側重重疊疊都是依山而筑的捆綁房、吊腳樓,每個山彎里都布滿了傳統民居。一排排屋頂像畫卷里不經意的著墨,彼時不論是日本的學者,還是德國的學者,看到這番場景都會興奮得跳躍起來,如同看一部全景電影一樣被傳統民居之美感染。

上世紀90年代初,臨江門被拆除,當時王其鈞(現中央美院教授)在北京,不知此事。1997年他從加拿大回重慶,特地帶朋友去看臨江門,想讓別人吃一驚,結果人是物非,自己吃了一驚。他與臨江門結緣,是在重慶建筑工程學院讀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那時中國經濟正飛躍發展,同學們都跟隨導師到深圳、北海、三亞、??诘饶戏匠鞘腥プ鼋ㄖO計,唯獨他,留在了學校,給從加州理工大學奧斯堡分校來的建筑學外教做向導,課余陪同教授到重慶城里轉悠。

白格勒(JamesRBagnall)教授在學校講授《建筑的模式語言》,對事物抱持鮮明的態度。當時建筑圈紛紛推崇以邁克爾·格雷夫斯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大師,但他卻對鋼筋水泥、玻璃幕墻不屑一顧,反倒對臨江門、磁器口古鎮等民間建筑贊不絕口,甚至認為臨江門民居是全中國甚至全世界最好的成片民居。因此他誠摯地鼓勵尚未畢業的王其鈞去研究中國傳統民居,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投身于現代建筑設計。

王其鈞工作室一角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聽從建議后,王其鈞考察了臨江門以及重慶以外的許多民居,留下了大量白描圖,再加上他讀研之前,在徐州國畫院工作的十年間,出于連環畫創作的背景取材需求,前往西藏、新疆、云南、東北等地進行了多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