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山上的紀念
10米高的雕像望向遠方,步伐堅定、衣襟“飛揚”,雕像注視下的深圳,在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后,于1980年建立了經濟特區。當年僅有3萬人的小鎮,到了2019年已成為超大城市,常住人口超過一千三百萬。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廣東什么都要憑票,有46種票證,買火柴要票,買兩塊豆腐要豆腐票?!标愰_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現在有兩個票,一個郵票,一個股票,股票是改革開放才有的?!?br />
“發展是硬道理”“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以及“三個有利于”這些理論,都在1992年1月20日的國貿大廈被記錄下來,隨后傳播至全國。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6日《南方周末》)
發自:深圳
責任編輯:張玥晗
蓮花山上的鄧小平塑像。
蓮花山位于深圳市區中軸線,俯瞰下去是福田區,數十棟摩天大樓矗立,包括深圳第一高樓平安金融中心。這片土地,是1980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以來,發展最快的地方之一。
2000年11月,經中央批準豎立的鄧小平雕像在蓮花山落成。歷年來,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政府官員登上山頂,敬獻花籃,紀念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這座1992年建立的山頂公園,因鄧小平雕像的存在,成為了重要的城市地標。
10米高的雕像望向遠方,步伐堅定、衣襟“飛揚”,雕塑注視下的深圳,在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后,于1980年建立了經濟特區。當年僅有3萬人的小鎮,2019年已成為超大城市,常住人口超過一千三百萬。
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中心前主任、《鄧小平時代》的作者傅高義在回憶文章中認為,高速發展的深圳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嘗試將市場經濟融入計劃經濟體制中,更成為改革開放的典范,“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幫助塑造中國現代生活的開路先鋒”。
深圳人對鄧小平1984年和1992年兩次視察印象深刻。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不僅鞏固了深圳的改革開放政策,更將該政策擴展到更多城市。
時任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吳松營,完整記錄了1992年鄧小平視察深圳的全程。他向南方周末記者感慨,“沒有南方談話,就沒有十四大。沒有十四大,中國可能就沒有今天這樣的發展?!?/p>
1980年代的深圳速度
深圳是在1980年成為經濟特區的。傅高義書中記載,1978年,深圳所在原寶安縣窮困落后,一些人冒著生命危險游過深圳河,偷渡去香港。有人認為,這些偷渡者破壞社會治安,但鄧小平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根本問題在于經濟。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發展內地一側的經濟。
1979年3月,寶安縣改設為深圳市,那年春天,袁庚在深圳蛇口創辦蛇口工業區,這是中國第一個改革開放試驗區。當時蛇口工業區的第一項工程就是移山填海,興建碼頭,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建成了600米長的碼頭泊位,可???000噸以下的貨船、與香港互通的航班客輪。此外,工業區陸續建了拆船廠、煉鋼廠、煉鋁廠,還有中國改革開放后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
這個碼頭在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時,獲得了表揚,“你們搞了個港口,很好”。
袁庚當時向鄧小平介紹,工業區之前是偷渡香港的線路,特區成立后,原本偷渡的年輕人留在當地工作。他們不僅留住了人,還“冒了點風險,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改革包括人事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