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葉嘉瑩先生交往二三事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又可
受訪者供圖2015年4月27日,作者在南開大學與葉嘉瑩先生再度晤面。
一
2021年三月卅一日,收到高壽九七的葉嘉瑩先生親筆題簽寄贈之《多面折射的光彩——葉嘉瑩自選集》。欣喜之余,凈手捧讀,歷歷往事,如在眼前。
選集中,先生《談古典詩歌中興發感動之特質與吟誦之傳統》一文說:
早在一九八七年,我在沈陽化工學院對一些科學家們的一次談話中,就曾經談起過第一流的具有創造性的科學家都是一種具有直感和聯想之能力的人物,而自童幼年學習詩歌吟誦,無疑是養成此種直感和聯想之能力的最好的方式。因為詩歌的感發所可能引生的乃是一種聯想的能力,而詩歌的吟誦所可能引生的則是一種直感的能力,如果這種訓練能自童幼年的時代開始,則這種聯想和直感的能力就能隨著學習者的年齡與他的生命之成長密切地結合在一起。
這段文字之后,先生有一注釋:
今春(一九九二年)訪問蘭州大學,牛龍菲先生以其《有關“音樂神童”和“兒童早期音樂教育”的初步理論探索》一文之手稿見示,其中曾論及音樂之教化作用,認為“在兒童各階段的心理發育過程中,‘文而化之’或者‘樂而化之’的刺激信息,還將作用于兒童的生理教育(不僅作用于心理教育),并內化于兒童的生理結構之中?!彼揭庖詾椤耙髡b”當亦屬于“文而化之”與“樂而化之”的范圍之內。
注釋中提到的隴菲(牛龍菲)手稿,后來曾以《有關“兒童早期音樂教育”的若干理論問題》為題發表。
我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是,在人文進化過程中,人的行為能力的發育、成熟、增長,并非單純受先天遺傳的生命基因的控制,而是與其生存的社會群體關系網絡中的歷史文明密切相關。其個體的發育、成熟,以及其能力的習得、增長,也受機體、社會、文明這三個方面的制約、影響。在此過程中,童年是一個關鍵時期。俗語說“三歲看老”。人之童年階段內化的體外歷史文明,將對其成熟之后一生的外化實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影響。
先生在注釋文字之后,還談到:
據今日“知識生態學”之研究,以為音樂性知識之學習,對兒童身心之成長有密切之關系,不過我對這方面所知不多,不敢妄加征引。
由于年代久遠,這里,先生記憶有些誤差。誤差的產生,起于當時我與先生一系列交往的疊加。
當年,我撰著《人文進化學》,葉嘉瑩先生曾向我介紹創立了“知識生態學”的加拿大哲學家沃杰霍夫斯基。我邀請沃氏1990年來蘭州大學講學之后,與擔任講學翻譯的內子張一凱合撰論文《知識生態學——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