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偶像和資方:誰該為“倒奶應援”負責?
只要有偶像崇拜,就勢必會產生不可逆的負面效應。
5月5號和7號,我們分別推送了名為《<青春有你3>忽然叫停,然而我已打了幾千追選秀》和《蒙牛就“倒奶事件”道歉了!<青春有你3>確定停播》的文章,報道的就是因為選秀節目《青春有你3》,由于倒奶、打投和偶像負面新聞等原因,而在決賽前夜被北京廣電局勒令叫停的事件。
截至目前,一切都看似塵埃落定:該停播的停播,該道歉的道歉。
相信很多粉絲,也會因此更加冷靜、理性地規范自己的追星行為。
但以多年旁觀的經驗來看,類似這樣不擇手段到“倒奶應援”荒唐行為,并不會因為《青春有你3》的叫停而消失。
畢竟,人類的本質,就是復讀機。
這當然不是悲觀,更不是刻意唱反調,而是隱藏在追星活動背后的“偶像崇拜”,根深蒂固地貫穿于人類誕生至今。
只要有偶像崇拜,就勢必會產生不可逆的負面效應。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要把全部的罪責,扣在粉絲身上。
畢竟,比起崇拜偶像的人,為偶像崇拜煽風點火的人,才更令人深惡痛絕。
娛樂活動中的追星行為,比如以《青春有你3》為典型的選秀節目,不過是人類眾多偶像崇拜活動中的一個小分支,它自然也就無法擺脫“偶像崇拜勢必會有負面效應”的規律,也就勢必會擁有這個活動本身具有的弊端。比如荒腔走板到“集資買票”、“倒奶應援”荒唐行為。
而《青春有你3》被禁停,表面上是因為它慫恿粉絲,通過購買牛奶獲取二維碼來進行投票。但實質上仍舊是平臺與生產商之間,通過購買牛奶的方式,變相鼓勵“花錢買票”,或者說是“集資買票”——歸根結底,不當行銷才是導致打榜投票、浪費行為的根源。
事實上,為了遏制這類選秀節目“集資買票”的風氣,相關部門早就在2020年的2月份下旬,公布了名為《網絡綜藝節目內容審核標準細則》的文件?!都殑t》中明確規定:“(選秀)節目不得設置『花錢買投票』的環節,且不得刻意引導、鼓勵民眾借由購物、充值等無紙化手段,為選手投票、助力?!?/span>
很明顯,上線于《細則》出臺之后的《青春有你3》,存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猖狂和僥幸心理。
也很明顯,即便《細則》對于選秀節目有著明確且嚴厲的相關規定,仍舊無法阻止粉絲們狂熱的心情。
參加《青春有你3》的選手。
就像在《<青春有你3>忽然叫停,然而我已打了幾千追選秀》的采訪中,袁敏對我們談及的那樣:看到別家粉絲通過集資買機器給偶像刷票,看到自家選手在網上被“黑子”誣蔑,她的感受變得愈發強烈——說不清出于“愛意”還是“正義”,總之,一氣之下,她加入了后援會的打投組。
粉絲的購買力,象征的是偶像火不火。
也就是說,在自己支持的偶像沒有較高知名度之前,粉絲需要花錢向外界證明自己偶像的實力。
這就是偶像養成類的粉絲需求心理之一種。
有需求的地方,就會有買賣。
商家或者說資本,正是因為諳熟粉絲的這種心理需求,才能策劃出各式各樣的吸金活動。諸如早期的電話投票,到后來的短信投票,再到現如今的“集資買票”和“倒奶應援”,都是在這個邏輯的基礎上滋生的。
但是,倘若不是“倒牛奶”的短視頻被曝光,這個隱匿在粉絲經濟中的陋習,怕是依舊不會破圈。
也正是這則短視頻的曝光,讓人們意識到節目制作平臺、品牌贊助商與所謂的粉絲文化合謀時,收割起韭菜的力度是多么得有恃無恐——也就是說:這不過是這個邏輯長期運作的必然結果,即便不出現“倒奶應援”,也會有別的惡劣的應援打投問題。
明眼人都看得明白,在這筆買賣里,輸得最慘的就是處于最底層這些投注情感最多的粉絲——在事情敗露之前,他們被節目平臺、偶像和贊助商牽著鼻子使勁花錢;事情敗露之后,他們還要承受輿論最猛的火力。
但私以為,我們不能把偶像崇拜導致了負面效應的追責,徹底扣在粉絲身上。
偶像崇拜當然沒錯,錯的是讓這個群體行為變得越發變味的資本運作。
就像《青春有你3》節目組和贊助商商量出這么一個投票方法的時候,稍有常識的人都能預見到會出現這樣一種惡劣的情況:幾十萬瓶奶被倒掉,給國家和社會造成極大的浪費。
但節目組和贊助商顯然不在意這樣的后果,畢竟人人都知道這樣一句中國俗語:“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在巨大的商業利潤面前,任何翻車的危險對他們來說都值得去嘗試,畢竟此前類似的操作就沒惹起那么大風波。
節目組和贊助商的僥幸和冒險心理,在資本紅利的驅使下,變成了脫韁野馬,不僅吞噬著粉絲的熱情和金錢,也最終吞噬節目組和贊助商自己。
圖:CFP
所以,《青春有你3》這樣的選秀節目之所以會引發如此丑聞,并不能簡單粗暴地歸結為我們的造星和娛樂工業不成熟,或者以為是我們的粉絲群體太過瘋狂,更不能因此而抵制選秀節目和粉絲。
它之所以會爆出如此丑聞,更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們的市場文化太過畸形。
在這個畸形的市場文化里看《青春有你3》就不難發現,這個節目是很沒有誠意的,它既不對選手負責,也不對觀眾負責。
它所有的運作,都只是為了一次性斂財。
也就是說,它不過是資方賺快錢的手段,同時扮演著一個嗜血到經典的資本形象:
它既要盡可能快地賺到足夠多的錢,同時還要“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地剔除所有阻礙賺錢機會的因素。
所以在這個本該體現年輕人叛逆與個性的選秀體制里,我們看到更多的反而是肉眼可見的、符合社會主流想象的努力者與順從者,而那些具有反叛意味的、充滿挑戰性的可能,都及早地被屏蔽在系統之外。
熱衷賺快錢的資方,從經濟和文化兩個方面,敗壞著我們本該蓬勃向上的娛樂文化。
網絡編輯:汪亞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