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會學博士臥底當騎手:所謂“勞動力極限被打開”,實為技術進步的擴散過程
騎手勞動效率低,也只需為自己負責,沒有外部壓力,而生產線上的環環相扣,則有某種源于集體的壓迫、排擠,那更為殘酷。所以,平臺對騎手的控制力,不是上升了,而是下降了。也正因為更大的自由度,隨時可以用腳投票,行業也有了更高的流動性。
責任編輯:陳斌
外賣小哥在騎行送貨。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一位社會學博士后,為了寫論文,當了五個月騎手。后來,他寫了篇文章,描述了騎手被算法控制的狀況,引發了社會的熱議。
騎手,作為一個新崗位,的確是一個新的社會現象。這個新現象的新,在于高有序度的分工。正如這位博士所說,整個外賣系統,由多個環節組成,高效、緊密的配合,這本質上是高精度、低熵、高能級的現代化生產的特征。
一架殲20有100萬個零件,飛起來要準確無誤地配合。在流通領域,組織如此高精度、有序度的流通,也需要同等的技術。這是中國技術發展在不同側面的反映。
但同時,圍繞騎手崗位的現象,也是一個老現象。很多關于騎手、快遞員的敘事中,都會提到算法,似乎發現了一個新東西。比如,這位博士后發現,外賣平臺通過追蹤騎手的軌跡,到達商家的時間、停留的時長,消費者住址等數據,不斷壓縮配送時間。比如,人大北門有一個捷徑,不能騎電瓶車,但可步行進入,節約很多時間,這樣走的騎手多了,系統就會發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