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是更好的地方治理方式?”
我覺得古代中國人不追求客觀真實,包括像《史記》這樣偉大的歷史著作,也不追求客觀真實,追求的是“美善的真”。古人是把美、善放在真前頭的,其實這就是合乎道德的真。追求合乎道德的“真”是難以孕育自然科學的。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1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在《法度與人心》中趙冬梅沒有像一般的歷史通俗讀物那樣講述帝王將相的故事,而是從典章制度的視角來審視歷史。圖為2021年5月1日,觀眾在參觀《廟堂儀范——故宮博物院藏歷代人物畫特展》。
“我記得當時兜里裝了很多錢,但是我沒有一張糧票?!薄凹Z票”帶給趙冬梅的記憶,除了饑餓,還有那個時代憑糧票買糧食的制度?!拔揖驮谝粋€糧店站著,錢花不出去,小孩臉皮又薄,不敢跟人說,因為按制度規定,你只能拿糧票買?!壁w冬梅向南方周末記者講述那段尷尬的回憶。
令她有切身體會的,還有戶籍制度。1976年,唐山大地震,趙冬梅的母親抱一個、牽一個,帶著她們姐妹倆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車,從河北到廣東,去尋找在海軍服役的父親。第二年,趙冬梅進入學齡,可是沒有戶口,不能入學。后來經一位身為教師的鄰居說情,班主任才接納了她,還有附加條件:“要是學不好就不要了?!?/p>
班主任的這句話像根刺一樣讓她銘記于心,也鞭策著她后來考上了北大。這些記憶中讓她磕磕絆絆的“制度”,也深刻地影響了她此后的學術興趣。
成為一位職業的歷史學家之后,她的主要研究領域就是宋代制度史,“我關注的第一條要素是政治制度,與事件、人物相比,制度是歷史發展中更具根本性的因素,因為它的作用是結構性的?!彼f。
制度史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枯燥乏味,在新書《法度與人心》里,趙冬梅沒有像正統的制度史那樣板起臉講道理,但也沒有像一般的歷史通俗讀物那樣講述帝王將相的故事,她決定“換一種方式講故事”,從各種具體的典章制度的視角來審視“理亂興衰”以及“制度與人之間的糾纏互動”。
帝國“金字塔”
“就制度而言,朝代之間永遠是‘繼承’大于‘斷裂’,”趙冬梅說,而隱藏在制度的延續性下面的,是各個朝代所面臨的一些共性問題,比如官僚的選任問題,皇帝周邊勢力(如后妃、外戚、宦官)的處置問題,士大夫與皇帝的關系問題,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治理問題,兵權收放與邊防的關系問題等等——這些共性問題才是帝國治理的真正難題。甚至有些帝制時期的難題,對今天的國家治理也有著啟發意義。
“放眼全世界,在如此廣大的地理范圍之內,實現統一如此之早、統一的時間如此之長、統一的追求如此一貫,帝制中國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一事實,常常令后世驚詫?!壁w冬梅認為,兩千多年的帝制,朝廷的核心利益關切不外乎以下兩點:怎樣延續王朝統治,這是皇權的安全問題;怎樣保持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這是中央集權的問題。哪怕是在分裂時期,各政權所施行的仍然是郡縣制、官僚制,所追求的仍然是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的理念說起來簡單,但是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技術性。
比如地方行政制度的建設,兩千年來地方行政層級經歷了從兩級到三級的搖擺,只有縣作為最基礎的政區保持了長期的穩定,縣以上的政區都發生過復雜的變化,最終是宋朝的制度創新,讓地方行政層級固定了下來?!耙郧罢畬蛹壍难葑?,不論是兩級制還是三級制,各級地方政府在本轄區內,都是一攬子管,所以轄區一旦過大,就有形成割據的可能?!壁w冬梅說。而宋朝發展出一種新的地方管理體系,最高級的地方政區同時設置功能不同的平級機構,各管一攤,比如轉運司管財政,提刑司管司法,分別對應中央的主管部門,分權制衡,既保證了效率,又防止了割據,“宋朝的制度創新對元明清產生了深刻影響”。
怎樣才是更好的地方治理方式?南宋思想家葉適認為,就是要適當地放權給地方行政機構,“以一郡行其一郡,以一縣行其一縣,賞罰自用,予奪自?!?。中央的監督檢查是必要的,但是必須做到有度,抓大放小,必須有明確規定,而且不要太頻繁,以免對地方行政造成干擾。明末清初顧炎武說得言簡意賅,“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則天下治矣?!?/p>
“這樣的話能說出來,說明那個時代的地方被管得確實太死了?!壁w冬梅說,無論是葉適還是顧炎武的話,都表達了古代中央集權制度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