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趙建軍:“綠色政績觀在各地落實中仍有欠缺”

作為一個小村莊,余村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點在于,余村的村干部都有見地,在關停礦山后堅持“兩山理念”,“一屆接著一屆干”,久久為功,逐漸摸索出這套辦法。

綠色政績觀的推行,尤其在近年來的生態發展與脫貧攻堅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要看到綠色政績觀在各地落實中仍有欠缺,唯GDP論英雄的政績觀還有市場。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1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汪韜

2020年6月,“兩山論”提出地浙江安吉余村全景。 (視覺中國/圖)

距離“兩山論”在浙江安吉余村提出已十六載。十六年里,普通人心目中環保概念大大拓寬:既有遠處的騰格里沙漠污染、祁連山生態破壞事件,也有近在眼前的霧霾、黑臭水體問題。最近流行的碳中和,正在重塑人們的生活方式。

一項理論要指導實際工作,需要全面挖掘其內涵并進行闡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趙建軍長期致力于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研究,他亦是中國社科院大學新時代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指導委員會委員。理論研究之余,他喜歡實地探訪,余村是他的重要一站。

2021年5月11日,南方周末記者對趙建軍進行了專訪。

南方周末:安吉余村是如何踐行“兩山理念”的?給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哪些經驗?

趙建軍:我自己曾多次去過余村,最大的感受是那里人人洋溢著幸福感。余村從“工業強村”到“生態立村”發展戰略的轉變,再到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樣板,每一步都在踐行著“兩山理念”。

現在的余村是以一張藍圖來引領發展,統一整合了產業、土地、建設。但在這種“統一”中,余村又很注意挖掘當地特色文化,比如竹制品和安吉白茶。特色文化在余村規范化的建設下,就形成了特色產業。我注意到,余村在搞產業的時候很注重長效管理,通過健全規章制度、強化考核獎勵來鞏固發展成果。

他們在體制機制上也有創新。村里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