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份“調查報告”隔空交鋒——專家談釣魚島: “中國要對內‘補課’,對外發聲”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無論是中國海警船巡航的常態化,還是此次的調查報告,都顯示出中國在釣魚島主權宣誓上取得了進展。
對內要強化對國民有關釣魚島主權歸屬的知識普及,要讓民眾對于釣魚島列島是中國領土有明確的認知。對外強化宣傳力度和多樣化宣傳方法,加強中國對釣魚島主權管轄的存在感和國際影響力。
中方于4月發布的地形地貌調查是非常好的反制措施,同時應該成為一個開端。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1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張戴琛 龍慧詩
釣魚島列島位于中國臺灣基隆東北約190千米處,包括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和北小島等島嶼。當前,中國海警船巡航釣魚島已經實現常態化。
春夏之交,釣魚島話題熱度再起。
2021年4月26日,中國自然資源部官網發布關于《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地形地貌調查報告》。報告基于歷史長期調查成果,采用最新高分辨率衛星遙感等調查方式,獲取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高分辨率海島地形圖數據。
就在一個多月前,日本環境省也發布了《利用衛星圖像的鳥類棲息地調查方法研究工作(中期報告)》。該報告通過對比伊豆諸島的鳥島和釣魚島列島(日本稱“尖閣諸島”)的南小島、北小島的衛星圖像以及當地照片,監測計算島上的信天翁的生長狀況,以及其他鳥類的棲息狀況。
中日雙方圍繞釣魚島主權認知問題爭端已久,這次“隔空交鋒”再次引發各方關注。近日,南方周末記者特邀五位知名國際關系和國際法專家,分析釣魚島列島的法理與歷史問題。
占理且不輸勢
南方周末:如何解讀近期中日對釣魚島列島的兩份調查報告?向外界傳遞了什么信號?
周永生(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在釣魚島問題上,中國的政策從來都是后發制人。往往是日本先行動,中國隨后反制。兩份報告均使用新技術手段進行勘測,一個在3月,一個在4月,中國后發反制的意味也很明顯。中方報告一方面說明,中國對釣魚島及附屬島嶼的情況嚴密關注,詳細掌握。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國對釣魚島主權的態度,是中方對釣魚島列島管轄權的體現。
房迪(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講師):從上世紀70年代起,日本就開始對釣魚島進行常態化宣傳。而且多次無視中方反對,利用各種手段進行單方面調查行動。在中日領導人達成擱置爭議共識后,日方相對收斂,但小動作依然不斷。此次日方目的很明確:所謂生態報告,并非純粹的科學或自然調查,他們更希望借此向國際社會宣傳,強化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存在感。
劉江永(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2020年10月,中國釣魚島數字博物館在釣魚島專題網站正式開通上線,展示了釣魚島主權屬于中國的法律和歷史依據。2021年4月26日中國自然資源部又發布釣魚島列島地形地理調查報告,體現了我國堅決捍衛釣魚島領土主權的堅強決心。
長期以來,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列島主權歸屬認知存在爭議。1972年中日實現邦交正?;瘯r,兩國領導人曾就“擱置爭議”達成共識,但日方并未遵守這方面的政治默契,企圖通過各種方式體現日方的所謂“實際管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