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人民文脈”:延安魯藝七年片段

“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焙纹浞荚?938年寫道。

“文章小米青春”的七年過去了,這些魯藝人陸續走出延安,從小魯藝真正走向了更大的魯藝,從而徹底而深刻地改變了20世紀后半葉中國文藝的面貌與形態。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1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1940年,魯藝美術系三期學員古元創作了一幅木刻《圣經時代過去了》,畫中青年在樹下讀書,背景是天主教堂哥特式的尖塔,塔上十字架聳立,但教堂已人去樓空。

這幅畫又名《延安魯藝校園》——那天主教堂的確是延安魯藝的標志,但圣經時代已經過去了:作為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第一所培養抗戰文藝工作者和文藝干部的高等藝術學府,1938年4月在延安北關云梯山麓文廟臺一帶成立的魯迅藝術學院,1940年4月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學改名為魯迅文藝學院,但一直簡稱“魯藝”;1939年8月3日校址遷至城東橋兒溝后,這曾作為西班牙傳教士傳播宗教文化之所的教堂成為了魯藝的禮堂,直至1945年間,一如曾任魯藝美術系主任的蔡若虹所言,“文章小米青春”,留下了一代青年人的文藝回憶。

古元創作于1940年的黑白木刻作品《圣經的時代過去了》 (張亞萌供圖/圖)

延安作風

這幅頗有珂勒惠支和蘇聯版畫味道的《圣經時代過去了》,生動還原了茅盾在《記魯迅藝術文學院》中描述的場景:在教堂四周的大樹蔭下,“你可以時時看見有些男女把一只簡陋的木凳側臥過來,靠著樹干,作為一種所謂‘延安作風’的躺椅,逍遙自得地在那里閱讀”。那座教堂,造型簡潔,結構均衡,看起來和四周黃土窯洞的環境頗為“違和”,但早在魯藝到來之前就已存在——1911年陜西北境代牧區成立,在回國募捐后,第一代主教、西班牙人易興化選定延安作為主教駐地,購得橋兒溝村七十余畝土地。1923年至1935年間,這里逐漸建起7排52孔石窯,辦起學校、孤兒院、診療所等機構。天主教堂也于1930年起建,1934年竣工,內部為三通廊式,并列兩排立柱,如今按1938年9月至11月于此召開的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原貌陳設。

“大門里面矗立著一座巍峨的可容納五六百人的教堂,教堂里面有一個臺子,后來成了我們演出中外名劇的舞臺?!濒斔嚩趯W員、戲劇家史行曾這樣回憶。這座彰顯哥特式建筑風格又融合中國傳統建筑元素的教堂,不僅代表了魯藝,也“象征”了魯藝前期“土洋結合”的風貌——當“山頂上”和“亭子間”的文藝人才在魯藝會合,各種文藝思潮于橋兒溝激蕩,便會產生令人驚奇的生活圖景。

延安魯藝的新貌 (視覺中國/圖)

魯藝開學當晚就演出了戲劇《人命販子》《到馬德里去》,從此演出不斷;5月公布了各種會議參加人員,除院務會議、教務會議、考試委員會等“標配”外,還有“晚會委員會”;1939年3月至12月,魯藝實驗劇團開晚會112個、演出話劇26個、街頭宣傳462次、創作話劇24個,還有群眾大會、座談會、演講晚會……忙碌程度可想而知?!把影惨部梢陨涎菀稽c國統區名作家的作品嘛,《日出》就可以演。這個戲應該集中一些延安的好演員來演”,1939年冬天,毛澤東這樣對魯藝戲劇系主任張庚說了之后,1940年元旦,實驗劇團聯合抗大等單位連演12場《日出》,場場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may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