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為何不愛信用卡了?

據央行數據,信用卡全行業發卡量季度環比增速從2017年四季度的6.51%,一路下跌到2020年四季度的0.63%。

相對于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信用卡的可接觸度、可獲取度和便捷度,在年輕人面前都不具備優勢。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1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莫聞

去銀行辦信用卡,對年輕人來說已經過時了。 (IC photo/圖)

2021年3月底,國家發改委聯合二十多部委發布《加快培育新興消費實施方案》,其中金融支持是重要一項。方案明確表示,要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新型消費領域信貸支持力度。

在銀行業的消費金融業務中,以住房按揭貸款、信用卡、汽車金融、一般性消費貸款等為主要代表,信用卡是其中用戶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的一支。

但據央行數據,信用卡全行業發卡量季度環比增速從2017年四季度的6.51%,一路下跌到2020年四季度的0.63%。

另據尼爾森2019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在18-29歲的年輕人中,信用卡的滲透率為45.5%,而互聯網分期消費產品的滲透率為60.9%。

這屆年輕人為什么不愛信用卡?

這背后,是消費和支付習慣的變遷,也是中國消費金融的發展史。這段歷史從1980年代至今,跨度約40年。

40年里消費金融都發生了什么?

消費金融是向各階層消費者提供消費貸款的現代金融服務方式,目前在中國提供消費金融服務的主要有三類主體:銀行業金融機構、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金融平臺。

中國消費金融業務始于1980年代,主要為商業銀行開辦的住房、汽車、助學貸款為主的個人消費信貸,以及信用卡業務。其中,信用卡的用戶基數更大、適用場景更多,成為消費金融的主要業務。

2008年,中國的信用卡業務進入黃金時代。據央行統計數據,信用卡發卡量由2008年末的1.42億張增至2020年末的7.78億張。在這背后,是國內社會收入穩定增長,促進了消費金融需求的增長。

強需求之下,商業銀行對個人信貸需求覆蓋不足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至2014年,央行征信中心有效覆蓋8.6億人信息,擁有信貸記錄的僅有3.5億人,個人征信記錄覆蓋率僅為35%。

2009年,中國銀監會發布《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允許滿足條件的非金融機構,不吸收公眾存款,以小額、分散為原則,為中國境內居民提供以消費為目的的貸款,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四地各批準一家機構進行試點。

這類貸款主要分為兩類:個人耐用消費品貸款和一般用途個人消費貸款。

個人耐用消費品貸款,是指消費金融公司通過經銷商向借款人發放的用于購買約定的家用電器、電子產品等耐用消費品(不包括房屋和汽車)的貸款;一般用途個人消費貸款,則是消費金融公司直接向借款人發放的用于個人及家庭旅游、婚慶、教育、裝修等消費事項的貸款。

此后,為鼓勵更多市場主體參與,銀監會在2013年修訂了《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降低了消費金融公司準入門檻,將最近1年營收不低于600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