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從來不負人”——紀錄片《發掘記》里的考古人
考古人進入考古工地工作,重要的不是挖到什么,而是挖的過程,論證的過程。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2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紀錄片《發掘記》第二集《晉地深處》里37號大墓的發掘坑,棺槨深埋于地底九米左右,進出發掘坑需要梯子。
田建文搖搖晃晃走在田間小路上,早年的意外事故讓他腿腳不便。他斜挎一個包,臉龐因常年的戶外工作顯得粗糙黝黑。烈日下的考古工地,同事們遠遠就辨認出了他的身影。
田建文喜歡作打油詩,“是披衣露滋的昧旦,是眾里尋他的夜晚。小隱于市大隱于心,我有個寧靜的空間?!彼谔锕∩献咧?,一首小詩從他口中流淌而出。
屬于他的“寧靜的空間”,就在這片麥田的地底下。田建文是山西聞喜邱家莊考古隊的領隊,主持這一帶東周晉國墓葬的發掘工作。每年春耕開始的時候,這一年的發掘季,也就開始了。
2021年3月首播的央視紀錄片《發掘記》本來也叫“發掘季”,“季”字帶有循環往復的意思,考古工作就是這樣,每年在固定的時間,考古隊來到工地,開始發掘。到了收隊的時候,又像候鳥一樣準時離開。就這樣一年又一年,殷墟發掘了九十多年,良渚發掘了八十多年……
《發掘記》就是這樣一部平平淡淡的紀錄片。2021年是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攝制組分五集走訪了五個考古工地,攝影機對準了像田建文這樣面朝黃土的考古人,以他們在每一個發掘季里的“平凡”工作,致敬百年中國考古。
考古類的紀錄片不少,但是以普通考古人為對象的則幾乎沒有??倢а輨④娦l追求的標準是“紀實”,也正是這一標準,打動了片子里的考古人,使他們愿意向攝影機敞開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展示考古奇觀。
張海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也是在《發掘記》第一集《奔向田野》里出現的考古人,他還記得當時看了剪完的成片后,自己對它的評價?!八慕裹c是展現考古工作者的真實生活,真實的所思所想,”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以前的節目基本上以物為中心,大家都關注物——挖出來什么東西,有什么重大發現。但是沒有以人為中心的,這是完全不一樣的角度?!?/p>
既然不以物為中心,那挖出來什么東西就顯得不再那么重要。像第二集《晉地深處》里,田建文為領隊的考古隊挖出了晉國大墓里的青銅器、金箔,但沒有音樂的渲染,也沒有鏡頭的特別調度,喜悅只是彌漫在考古隊員忙碌的背影上。
田建文輕輕地說道:“這個考古啊,能不挖就不挖,迫不得已了,才挖?!?/p>
一切都新鮮都未知
邱家莊考古隊正在發掘的東周晉國墓葬群,位于山西聞喜。春秋早期,經過長達67年的內戰,晉國的公族曲沃武公取代了晉侯緡,成為晉國之君。這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標志性事件。然而古曲沃的具體位置,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
田建文最大的期待,就是找到真正的古曲沃。而邱家莊的晉國墓葬群對于確定古曲沃的位置至關重要。
這個發掘季,要挖的是墓葬群中的第37號墓。此前發掘的1號大墓,被古今至少八組盜墓者洗劫一空??脊抨牨黄刃袆?,搶救這批晉國貴族墓葬群。
根據有關規定,為保護文化遺產,對不妨礙基建的古墓葬、古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