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將我們的歷史歸還回來吧!” 新冠疫情加劇中東文物流失

“一些文物重見天日之時,往往也是它的生命終結之日?;蛟S,它們永遠地埋在地下更安全??墒?,如果挖掘文物的盜賊捷足先登呢?”

多年來,一些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和拍賣行一直強調,“在市場中的合法流通”是保護文物的最好方法,并以“公共收藏”為由拒絕將文物歸還原屬國。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2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于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5年2月,“伊斯蘭國”極端分子摧毀了位于伊拉克尼姆魯德的亞述王國宮殿和陵墓。圖為文物工作者調查和修復文物古跡。 (新華社/圖)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許多人禁足居家,卻讓文物破壞與走私活動更加猖獗。

當前,文物走私交易已成為僅次于毒品、軍火的“全球第三大非法交易”。一家專門追蹤和監測文物黑市的研究機構“ATHAR小組”發布報告稱,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非法文物販賣活動激增,大部分交易在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進行,多數文物來自中東地區。

惡性循環

“一些外國人覬覦我們的文化遺產,還有更多外國人更愿意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毙笨吭跐M是彈痕的門框上,72歲的哈希姆·阿巴斯德(Hashim Abbasside)說。

哈希姆是巴格達老城區有名的銀匠和銀器商人,只要看一眼樣品或圖片,就能打制出高仿品。銀器生意越來越難做,他的長子改行銷售地毯、服裝和電器,他與幼子則開始販賣古董。

哈希姆老人所在的艾爾·薩法費爾大巴扎建于阿巴斯王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哈希姆一家居住的房子建于上世紀初,原本將一樓當做店鋪,二樓居住,戰爭破壞以及年久失修已經讓這座房子有隨時倒塌的危險。

“或許,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祖宅倒塌?!惫D氛f。巴格達老城古跡保護已陷入新的悖論:按照當地政府的規定,不允許居住者私自翻新古建筑。但是,當地政府又拿不出資金來保護這些古建筑。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油價暴跌,而伊拉克接近90%的財政收入來自石油,禁足令、封城令也對剛剛從戰亂中復蘇的旅游業雪上加霜。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努力還占據了大部分財政和人力資源,導致文物劫掠、走私現象更加猖獗。

伊拉克地處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進入新世紀以來,它歷經英美聯軍入侵、反恐戰爭、“伊斯蘭國”(ISIS)等的摧殘,珍貴文物與歷史遺址連年遭到破壞和掠奪,從戰火中得以幸存的多處遺跡仍處于危險之中。

2020年5月4日,筆者在巴格達西南方向埃因塔姆拉市(Ain Tamr)看到,擁有1500多年歷史的阿奇塞(AlAqiser)大教堂只剩下殘垣斷壁,一些殘破的磚塊被掩埋在黃沙之中。

在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統治后期,阿奇塞大教堂周邊地區已淪為軍事靶場。伊拉克考古專家扎赫德·穆罕默德(Zahd Muhammad)將阿奇塞大教堂的敗落歸咎于“氣候變化”。

中東是對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最脆弱的地區之一。據伊拉克國家荒漠化防治委員會公布的數據,大約90%的國土面積正受到荒漠化威脅,45%的農田面臨干旱和荒漠化風險,疾馳的沙漠化也開啟了歷史遺跡的倒計時。

但是,不少伊拉克人寄希望于歷史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陳玲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