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一個苗寨的振興
2017年2月,十八洞村成功脫貧摘帽,是湖南省內第一批。脫貧之后,十八洞村的發展方向率先轉向鄉村振興,目標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
八年來,見證十八洞村變化的孩子們也逐漸長大了。2013年后,十八洞村陸續走出二十多名大學生。2021年村兩委換屆,新任村兩委班子成員大專以上學歷的占了80%。
1996年出生的施林嬌,是村里第一個返鄉創業的大學生。疫情過后,她決定留在村里,陪伴爺爺的同時,繼續探索短視頻和直播。她看重的是這個村莊的發展機遇。
(本文首發于2021年5月20日《南方周末》)
發自:湖南湘西
責任編輯:譚暢
2020年6月11日,湖南湘西,航拍十八洞村。
在“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紛紛把自家的吊腳樓改建成農家樂和民宿。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旅行團,常來這里參觀、游覽、學習。
但十八洞村位于武陵山片區,若要搭乘公共交通來到此處,就要先到湖南張家界、吉首、懷化或貴州銅仁,這些城市的汽車站里有通往花垣縣城的班車;花垣縣城又會有發往排碧鄉的村際客車,一天四次,乘客中途下車,沿著曲折的鄉間小路走上約莫30分鐘,才能看見這座位于湖南與貴州交界的村莊,已在群山中靜立了數百年。
201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視察十八洞村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治貧思路。2012年,中國共有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全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9899萬。以十八洞村所在的武陵山片區為例,71個片區縣里,有64個縣需要重點幫扶。偏遠、多山、遠離城市的現實條件,流失的青壯年勞動力,與城市相比差異巨大的產業結構和社會公共福利資源的差異,成為這些地區“頑固性”貧困的共同特點。
2013年來,中國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行動,誓在讓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8年之后,《國家脫貧攻堅普查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12月,現行標準下的近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和絕對貧困得以消除。
十八洞村也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完成了蛻變:2017年2月,十八洞村名列湖南省第一批脫貧摘帽名單;村民年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提升至2020年的18369元;旅游之外,種植、農產品、刺繡等產業也相繼建立,與2013年相比,村集體也由當年的年收入零元提升至2020年的200萬元以上。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鄭風田認為,“精準”是十八洞村扶貧的精髓,也讓貧困戶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實實在在的重大轉變。
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之后,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十八洞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充滿活力?!笔硕创妩h支部書記施金通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扶貧先扶志
2021年4月底,南方周末記者回訪十八洞村。汽車進入雙龍鎮,便看見公路邊豎立著“十八洞片區歡迎您”的紅色標語。時值五一前夕,十八洞村車流如織,每天前往考察學習的隊伍絡繹不絕。
大多數游人如今來十八洞村,第一站都是村部旁的博物館。那里陳列著村莊貧困的過去和興旺的現在。參觀后,講解員會帶領隊伍來到梨子寨。沿著石階繞寨子走上一圈約莫半小時——并不需要太久,人流就能為村民帶來過往難以想象的營生。
地處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至今保留了諸多苗族古老的風俗:木質吊腳樓、火塘、苗鼓、苗醫和苗繡……村子的四個寨子分散在四個臨近山頭,山間是村民世代開墾耕作的梯田。人們在這里相互結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